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本有可能跨入资本主义社会 却被清朝扼杀在了摇篮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本有可能跨入资本主义社会 却被清朝扼杀在了摇篮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12 更新时间:2023/12/16 14:49:39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顶峰,被后世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怀缅着。人们怀念秦汉“虽远必诛”的霸气、唐朝的富饶开放,但很多人对明朝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曾经的强大和强硬,历史课本上有一句话:“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么,这个萌芽离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到底有多远呢?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改朝换代,总是脱离不开“封建”的标签。封建统治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在经济上则体现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宋明两朝,经济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手工业方面,随着16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事纺织业的人数有了极大提升,工场手工业已经初具雏形。不要小看“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描述,如今来看,这和当今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如出一辙。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封建社会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百姓的认识方式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另外,从嘉靖开始,明代官营的工矿等产业开始衰落,民营工矿业取而代之。

一系列的变法引发了农民经营思维的改变,有些农民甚至从单纯的耕种粮食向商业性农业转变,即专门为手工业等产业提供原料。这样做是出自单纯商业交换的目的,重要的是,明神宗出台的以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传统的以粮食等作为地租)的政策,也客观上推动了这种供求关系的发展。

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在政治上也有所体现。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开始对朱元璋的弊政进行调整,加强文官在明朝官僚体制中的作用。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位后进一步提高文官地位,以至于逐渐形成了明代的内阁制度。期初,内阁阁臣主要是做“顾问”的身份,皇帝仍拥有最高决策权。而到了明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受到空前追捧,其权力也日益增大。到明世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已可以媲美皇帝,压制六部。

如今开来,内阁与皇帝的关系很像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以来,内阁首辅大臣的地位则可以媲美丞相,更像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首相。明朝中后期的诸位皇帝也多乐于将权力交给内阁,除了在国家大事中保留决策权,皇帝尽可能少地干涉政务的处理。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明朝却没有发生大规模动荡的原因,就是因为万历拥有一个尚为高效的内阁。可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与君主立宪制度只有一步之遥。

另外,明仁宗、宣宗以后,官学开始慢慢衰落,一大批不受封建思想制约的私人书院开始出现。这些文化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开明思想的思想家,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黄宗羲顾炎武。他们反对传统的封建制度,提倡注重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他们对程朱理学也做过一定程度的批判,要求革除封建礼教对社会的约束。

1405年~1433年,郑和还多次率领庞大舰队远航,先后访问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等30多个国家,最远甚至到达东非地区。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鲜有的大事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哥伦布航海不同,明朝统治者并没有像西方强国一样开辟海外殖民地,而出自于传播中华文化与炫耀国力的目的。

所以说,明朝中后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资本主义的影子,有些方面已经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很有可能在明朝就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然而,一切都因为明朝的覆灭而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清朝统治者又以传统而强硬的封建手段,将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更多文章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故事,看完就知为何晚清贫困受欺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黄道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至晚明时期,江南一带已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正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棉纺织制造业和布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促使着江南的整个经济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着这种调整的深入,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显现

  • 为什么万历皇帝没能带领大明朝走进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万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关于万历外派矿监税使的行为,有人拿它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做比,因为矿监税使是从工商业下手,是因明末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举措,而一条鞭法也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加快而产生的。从经济角度看,似乎都是合着进步的节拍,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想,这是截然不同的。张居正的条鞭法是很温和的,他利用了生产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建文改制”上面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靖难之役,建文帝,建文改制

    本着用人不疑,疑问不用的精神,建文帝在军国大事上完全放权黄子澄、齐泰,削藩虽然符合其想法,但对建文帝而言却不是最要紧的事务。建文朝的大部分时间,建文帝的精力放在改制以实现自己和父亲的政治理想上,对朱棣不够重视,所以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但建文改制则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和期待。建文帝即位初年,主要精力放在改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会失败?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建文改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建文改制,靖难之役,建文帝

    以往对于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败因,多归纳为文武矛盾与黄子澄、齐泰误国,实际上建文朝的派系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也不为过。黄子澄、齐泰(尤其是黄子澄)不仅在军国大事上谋国不臧,而且还把持朝权,败坏政治。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当时无论在野还是在朝,士大夫们都切注视着这次皇位更迭。如

  • 什么是建文改制?明朝“建文改制”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建文改制,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建文帝

    为解决“朱元璋后”的遗留问题,建文帝与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建文改制”。然而,在建文削藩时却遭致大祸,燕王朱棣夺下皇权,建文帝下落不明。建文改制具体措施更定官制一、完善中枢文职化——以品行佳优的文臣循吏充实大明中枢机构,完善其文职化建文帝以文臣学士作为主要仕进对象,大开科举

  • 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分别是现代的哪几座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大天府: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天”即天子的意思,这些“天府”名字的由来大多与帝王有着莫大的关系,或为出生地,或为封地,或为发祥地等可能被认为的龙兴之地。应天府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

  • 朱元璋为何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定都如何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应天府

    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朱元璋定都之谜 朱元璋为何将都城定在应天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定都,应天府

    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刚刚统一三国的晋朝为什么不到36年就灭了?到底有多穷奢极侈(三分归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朝,三分归晋

    三国的接盘者西晋,本来是很被人看好的华夏王朝,熟料从统一三国,到突然死亡,只延续了36年,仅次于14岁的秦朝,成了中国第二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为什么收拾了魏蜀吴的大晋朝这么短命?士大夫的腐朽与颓废是两个重要原因。提及西晋的时代精神,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描绘:穷奢极欲。西晋官员留给历史的,是各种突破想象极限

  • 晋朝明明刚结束了分裂,为什么短短50年又分裂了?(三分归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朝,三分归晋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满打满算也不过才50年时间。它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跟一项制度有莫大关系,那便是曹魏以来所推行的门阀制度,其核心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执政期间由吏部尚书陈群所制定的一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