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主要内容是什么(宗法制度)

浅谈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主要内容是什么(宗法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02 更新时间:2024/1/2 9:44:18

西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和部族,在总结前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宗法制与分封制为核心的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但是中学教材对西周这两项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介绍的非简略,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西周政治方面的情形。故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本,简要介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二者间的关系。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家长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西周时,宗法制逐渐完备定型,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的继承制和子的分封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宗与小宗的区分。具体情况大致如下:周天子是姬周族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在诸侯国内,每世诸侯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是为诸侯国内的大宗,其余诸子被封为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在其采邑内亦为大宗,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诸子被封为士,为小宗。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不再分封,为平民。简而言之,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到士,大宗是始祖的嫡系子孙,小宗则是始祖的庶子、庶孙。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一种等级从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于大宗,受大宗的治理和约束,周天子则是天下大宗。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民族,最早出现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西周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了的疆域,在交通非常不便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周武王开始大规模地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之后,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在东征平定武庚、管、蔡之乱以后,又一次进行大规模分封,扩展周的统治范围。此后历代周王陆续又有所分封,但规模较小。大体来说,在周初分封的诸侯中,以同姓贵族为主,其中又以文王、武王的直系后裔最多,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按规定,受封诸侯要对王室承担戍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除此而外,诸侯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均由诸侯自理,所封之地可世代相传,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依照天子分封的形式,将分得的土地和平民、奴隶再分封给子弟和属下,受封者称为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有权以同样的方法分封其子弟或属下,受封者称为士,封地称为食地。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其下不再分封。这样,等次分封的结果形成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组成的各级封君,他们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平民和奴隶身上。这些大小封君有严格的尊卑等级,周天子是其共主。

一方面,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区别,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层次,性质不同。宗法制存在于宗族内部,以宗法血缘共同体为前提;分封制存在于国家内部,以国家这个政治地域共同体为前提。

另一方面,宗法制与分封制又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具体表现为:

第一,分封制以宗法关系为基础,在宗法制的指导下进行。宗法制确立了宗族内部亲疏、等级和世袭的关系,这为周天子进行分封提供了重要的分配原则和依据。周天子正是以姬姓大宗的身份对“得自于天”的土地和权力进行再分配,而姬姓贵族则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分别得到大小不等的权力与土地。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家的超血缘性质,周天子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少量的异姓诸侯,但周王室通过联姻使自己与这些异姓诸侯形成甥舅亲戚关系,以加强二者间的联系。

第二,宗法制依凭分封制获得迅速的扩散。周族原来主要聚居在丰镐、成周,故周族宗法的覆盖面,在大分封开始之前,一般不超出这些地区。但是,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王朝国土面积迅速扩大,包括了今天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山西、湖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在政治上形成了对西周中央政权强大的藩篱屏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等于扩大了周族和再生了一大批周族。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分封制,仅靠宗族的自然扩张,绝无可能短时期内就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里出现如此众多的以国为氏的姬姓宗族。由周分封的异姓诸侯,以及由这些诸侯发生的种种影响,同样在具备了政治藩屏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宗法制度,例如姜姓齐族对整个胶东半岛地区的姜姓古国实现“周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宗族分化受到政治分封的刺激而加速进行。在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宗族的分化主要基于自然的原因,如婚姻的需要、人口的增长、生活资料的波动、环境的改变等,故分化的过程极为缓慢。分封制的推行作为一种强刺激,使得宗族的分化加速进行。被嫡长子继承制排出于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他们不仅从分封中得到了土地、人口和其他物质财富,更得到了在一般宗族分化过程中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这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此时的宗族分化,不仅出于自然的进程,还包括了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但分封制在推动宗族快速分化的同时,也使子族与母族之间、子族与子族之间的血缘纽带日益松弛,成为宗法制在全盛时期就开始衰落的最有效腐蚀剂。

第四,宗法关系必须服从政治关系。西周虽然利用宗法制下的血缘关系推行分封制,但一旦建立起分封制下的政治秩序,又强调血缘关系服从政治关系。所谓“不以亲亲害尊尊”,就是不允许利用血缘关系侵犯政权,当宗法与政权发生矛盾时,宗法关系就应当服从于政治关系。为了防止因子孙繁衍、势力扩大造成对于政权的威胁,便规定“别子为祖”,把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区别开来,称为“别子”,让他们另外去建立一个宗族系统,“自卑别于尊”,使其与地位尊贵的嫡长子区别开来,以保证国祚绵长。

正如《诗经·大雅·板》所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确立宗法统治与分封诸侯成为构筑西周王朝统治大厦的两根重要支柱。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周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同时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持续推行,一方面宗族内部的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削弱,大宗对小宗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封国势力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强大的诸侯国,他们怠于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王权不断遭到削弱。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后经兼并形成“战国七雄”。王室偏居一隅,周天子几乎完全丧失了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标签: 周朝宗法制度

更多文章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宗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分封制,宗法制,周朝,宗法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

  • 盘点世界上六大最具毁灭性的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盘点,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1.查士丁尼瘟疫 查士丁尼一世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拜占庭皇帝,但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正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个记录的鼠疫。流感被认为是起源于非洲,然后通过商船上受到感染的老鼠传到欧洲。它在公元541年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首都,很快就夺去10000条生命。受害者表现出许多鼠疫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和淋巴结

  • 什么是查士丁尼瘟疫?欧洲死亡2500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查士丁尼瘟疫

    我们都知道开始于1346年蒙古大军入侵卡法时的黑死病极其恐怖,欧洲为此损失了2500万人,减少了约1/3的人口。这是最为著名的黑死病爆发事件。但实际上,在更为遥远的6世纪,这个由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引起的疫病,疯狂肆虐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公元541年,在罗马双子星座查士丁尼大帝和

  • 查士丁尼瘟疫危害有多大,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查士丁尼瘟疫

    公元6世纪中期地中海地区流行的鼠疫可能是当地历史上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由于当时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在统治, 后人因此称其为 “查士丁尼瘟疫 ”。然而, 对于“查士丁尼瘟疫”,人们了解得并不多,其恶劣的影响更是学界尚未充分注意到的。爱德华·吉本在其《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此分

  • 查士丁尼瘟疫发生在什么时候?瘟疫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查士丁尼瘟疫,拜占庭

    查士丁尼瘟疫,指的是发生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发生的瘟疫,因此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与之后的黑死病瘟疫做以区分对待。查士丁尼瘟疫发生的时间是公元五百四十一年,发生区域为地中海地区。他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地衰败进程。瘟疫发生时出现了很多人们认为诡异恐怖的状况,两

  • 现实中的四大才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后都有什么下场?(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点秋香》中给观众塑造了四个不靠谱的江南四大才子,无厘头的表演和浮夸的动作剧情,让四位才子给观众的映像,只剩猥琐和不着调,没有半点斯文才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四大才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后都有什么下场。真正的历史中却是没有周文宾。在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和徐祯

  •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哪四个人?他们各有什么才能?(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伯虎,吴中四才子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

  • 徐祯卿是哪个时代的人?吴中四大才子都有谁(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祯卿,唐伯虎,明朝,吴中四才子

    徐祯卿自小聪颖,在诗词方面极有天赋,无师自通,文理皆极为擅长,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略年长后文章拜师于吴宽,书法拜师于李应祯,学成之后,青胜于蓝,自成一家。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徐祯卿所提倡文学流派,强调文章以秦汉为标榜,古诗则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 江南四大才子各擅长什么?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简介(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吴中四才子

    刘恺威版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近日正在热播,我们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是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四个文人究竟最擅长哪些?【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

  • 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简介(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寅,唐伯虎,古代文人,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是哪里人?唐寅 (1470一1523) 明朝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因生於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后半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