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宗法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80 更新时间:2024/1/13 6:30:58

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受特定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社会是由家族家庭构成的,中国社会有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结构,而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的特产,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

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的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在宗法制制度下,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宗法制使王的地位得到了政治组其在宗族中的位置。第一;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如今依旧在保持着。长期以来,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重要源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家国同构'以及由此而来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遗制遗风流播的征象。"第二,宗法制对当代人起着增强家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对于维护家族或是各个家庭的团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说宗法制已经淡出人们的观念,但它无形之中还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模式以家庭为主增强凝聚力而生,注重发展人际间的温情,充分展示了已经淡化的宗法制的魅力。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它对中国文明的连绵不断和中国文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强大生命力做出了贡献,但同时它对中国文化上的种种弊端的产生也难以摆脱其影响。

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存理灭欲"的修养论,导致要求不同政治等级的人群只能安分守己,不能逾越森严的等级规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严格区分上下、长幼、嫡庶、男女的等级界线。还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抑制了独立人格的发展,培养了一种"奴隶"性格。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国家有个皇帝、有个主宰,习惯了被压抑、被支配、甚至被奴役的生活,好象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寄托。直到今天,虽然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了,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中可谓根深蒂固,很难消除,并时不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极大地制约着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直到今天的广大农村,这种情形仍未根本改变。这种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传统,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影响至今。

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总言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总体特征是一种政治与伦理一体化的结构特征。这种一体化的社会格局主要是由宗法血缘关系来以维持的。也许这种宗法血缘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诸如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续不绝等等。但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它包含许多消极的、负面的文化因素,如家长制、一言堂、重人治、轻法治等。宗法制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阻碍了中国迈近代化乃至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今天,虽然宗法制的核心精神如世袭制已消失,但作为一种观念仍然存在人们的头脑中。

标签: 宗法制宗法制度

更多文章

  • 浅谈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主要内容是什么(宗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朝,宗法制度

    西周王朝为了有效地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和部族,在总结前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宗法制与分封制为核心的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但是中学教材对西周这两项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介绍的非常简略,学生难以深刻理解西周政治方面的情形。故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本文,简要介绍分封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宗法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分封制,宗法制,周朝,宗法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

  • 盘点世界上六大最具毁灭性的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盘点,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1.查士丁尼瘟疫 查士丁尼一世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拜占庭皇帝,但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正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个记录的鼠疫。流感被认为是起源于非洲,然后通过商船上受到感染的老鼠传到欧洲。它在公元541年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首都,很快就夺去10000条生命。受害者表现出许多鼠疫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和淋巴结

  • 什么是查士丁尼瘟疫?欧洲死亡2500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查士丁尼瘟疫

    我们都知道开始于1346年蒙古大军入侵卡法时的黑死病极其恐怖,欧洲为此损失了2500万人,减少了约1/3的人口。这是最为著名的黑死病爆发事件。但实际上,在更为遥远的6世纪,这个由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引起的疫病,疯狂肆虐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公元541年,在罗马双子星座查士丁尼大帝和

  • 查士丁尼瘟疫危害有多大,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查士丁尼瘟疫

    公元6世纪中期地中海地区流行的鼠疫可能是当地历史上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由于当时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在统治, 后人因此称其为 “查士丁尼瘟疫 ”。然而, 对于“查士丁尼瘟疫”,人们了解得并不多,其恶劣的影响更是学界尚未充分注意到的。爱德华·吉本在其《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此分

  • 查士丁尼瘟疫发生在什么时候?瘟疫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查士丁尼瘟疫,拜占庭

    查士丁尼瘟疫,指的是发生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发生的瘟疫,因此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与之后的黑死病瘟疫做以区分对待。查士丁尼瘟疫发生的时间是公元五百四十一年,发生区域为地中海地区。他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加速了拜占庭帝国地衰败进程。瘟疫发生时出现了很多人们认为诡异恐怖的状况,两

  • 现实中的四大才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后都有什么下场?(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点秋香》中给观众塑造了四个不靠谱的江南四大才子,无厘头的表演和浮夸的动作剧情,让四位才子给观众的映像,只剩猥琐和不着调,没有半点斯文才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四大才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最后都有什么下场。真正的历史中却是没有周文宾。在古代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和徐祯

  •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哪四个人?他们各有什么才能?(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伯虎,吴中四才子

    所谓的“古代四大才子”是指明代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因他们在诗词、绘画、书法上各有千秋,且四人均生活在苏州地区,因而被后人合称为“四大才子”。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

  • 徐祯卿是哪个时代的人?吴中四大才子都有谁(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徐祯卿,唐伯虎,明朝,吴中四才子

    徐祯卿自小聪颖,在诗词方面极有天赋,无师自通,文理皆极为擅长,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略年长后文章拜师于吴宽,书法拜师于李应祯,学成之后,青胜于蓝,自成一家。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称为“前七子”,徐祯卿所提倡文学流派,强调文章以秦汉为标榜,古诗则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 江南四大才子各擅长什么?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简介(吴中四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吴中四才子

    刘恺威版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近日正在热播,我们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是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四个文人究竟最擅长哪些?【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