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747 更新时间:2024/1/15 18:58:58

在《荷马史诗》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家通过电影再现火爆的“特洛伊战争”,令考古学家感到压力,因为那次木马屠城的惨烈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特洛伊战争到底是真是假?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息。在过去的16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位科学家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明活动从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开始,直到拜占廷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弃了它。按照考古挖掘的现任负责人曼弗雷德·科夫曼的说法,确定荷马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

科夫曼说根据考古遗迹推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输掉了一场战争。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

按照理,在战争结束后,保卫战的胜利者会把用于投掷的石块等武器重新收集起来以便应付敌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胜,他们是不会做这种善后工作的。当然,这些遗迹所反映的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是《荷马史诗》中所讲的那场特洛伊战争。考古证据还表明,在该城此次被打败的几十年后,一批来自巴尔干半岛或黑海西北地区的新移民定居到了那个很可能已相当凋敝的城市。

考古学界传统看法认为,这些遗迹与《荷马史诗》中提到的那个伟大城市毫无关系;作为今天考古对象的那座古城,在青铜时代晚期已没有任战略意义,因而不可能是一场伟大战争的“主角”。

而科夫曼就此反驳说,对欧洲东南部地区新的考古研究将纠正这些看法。

科夫曼指出,特洛伊城当时可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具有超地域的战略重要性。它是连接地中海、黑海地区以及小亚细亚和东南欧的战略中枢。它显然因此遭受了反复的攻击,它不得不一再进行防卫,以及一再修复、扩大和加强其工事。这在留存到今天的遗址上,还有明显的表现。最近的挖掘还表明,特洛伊城比先前一般认为的规模要大15倍,今天遗址覆盖面积就有30万平方米。

科夫曼推断,当年荷马必是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喀琉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成一个诗意的舞台,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科夫曼认为,尽管在荷马生活的那个时期,特洛伊城可能已成为废墟,但是留存到今天的这一伟大之城的废墟足以给人深刻印象。生活在当时或稍后时期的《荷马史诗》的听众,如站在彼地某一高处俯瞰,应当能一一辨认出在史诗中描写的建筑物或战场遗迹。

尽管特洛伊位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的旧称),但两位特洛伊考古活动的先驱(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71年发现了古特洛伊城遗址;布利根,主持了上世纪30年代对特洛伊的考察)却带给人们这样一种观点:特洛伊是希腊人的特洛伊。这个观点是一种成见。

科夫曼指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两位先驱的考古研究仅涉及在“西线”从希腊到特洛伊的考察,却忽视了在“东线”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整体考察。

科夫曼说,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已大致确定,青铜时代的特洛伊与安纳托利亚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这种密切程度要超过它与爱琴海地区的联系。在特洛伊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当地陶器以及其它一些发现(如刻有象形文字的印章、泥砖建筑、火葬现象)都验证了这点。

对安纳托利亚的研究告诉人们,这座今天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市在青铜时代后期曾兴起过一个有相当实力的国———威路撒·赫梯帝国和埃及人都曾与它保持密切联系。据赫梯帝国历史记载,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早期,他们和特洛伊城之间政治和军事关系甚是紧

这个时期正是《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发生特洛伊战争的时期。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这一点值得继续研究。

几十年前,那些坚持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曾是少数派,他们的学说曾被主流学术界嗤之以鼻。随着近十几年来相关考古活动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少数派如今成了多数派。而今天的少数派,那些坚决否认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说法支撑他们的观点,正如科夫曼等人指出的,这种说法过于勉强。

现在多数学者达成共识,青铜时代后期的特洛伊发生过几次冲突。然而,我们还不能确定荷马颂吟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对这几次冲突的“记忆蒸馏”,是不是的确发生了一场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大战争。


标签: 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

更多文章

  • 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之死丘事件——印度史上最大的爆炸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印度,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事件是发生在四千年前发生在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一次突发性爆炸事件,摩亨佐达罗在印度语中是死亡谷底的意思,有研究人员在考察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时候,发现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还发现了许多人骨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这座古城的废墟,城中遍布骷髅,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是突然

  • 揭秘印度“死丘”不解之谜 瞬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印度死丘,死丘事件

    导读:“死丘”即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在印度语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在这里,考察人员找到了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千米半径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成了粉末。距中心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骨架。网络配图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些骨骼中都奇

  • 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 这座城池为何突然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印度,未解之谜,死丘事件

    死丘指的是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死丘事件是指发生在3600多年以前的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居民突然间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在这一时刻毁灭的事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而摩亨佐达罗在当地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死亡之丘”。1922年,印

  • 甲申国难中的九大屠城事件,甲申国难究竟死了多少人(甲申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甲申国难,甲申之变,李自成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大明王朝国内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与长城外清军侵略,等一系列事变称之为国难。因事件发生在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明清对峙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史称甲申国难,百姓死伤无数。不久满清侵吞明朝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中国各地遭到了百

  •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变,明朝历史终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甲申之变,李自成,清朝

    甲申之变 ,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甲申就是中国明末甲申的这一年即1644年,是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

  • 明朝宦官祸国殃民,可为什么甲申国难时宦官殉国最多呢?(甲申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太监,东林党,甲申之变

    宦官专权自古有之,历朝历代凡是发生宦官专权的时候,都会造成朝政混乱,国力衰败。尤其是汉唐之时,宦官专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有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甚至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古代历史中宦官干预朝政最深刻,其产生的结果影响最恶劣的却是明朝,这和明朝的宦官制度是分不开的。明朝的宦官从权势的角

  • 明朝天启年间居然发生神秘爆炸,竟然至今没有找到事故原因(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天启年间,明朝,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明朝天启年间,在皇帝脚下的京城竟然发生了一起惊天大爆炸案,轰动朝野,震惊全国。这场离奇的爆炸案是如何发生的?一天,临近中午之时,在北京城西南一带,突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方圆23里内顿时被夷为平地。据当时的记录说,当日天空晴朗,忽然,听到一声轰雷炸响,隆隆滚过,震撼天地,人们刚开始以为是晴天

  • 三大自然灾难都有一个相似的情景,难道说是有人刻意为之(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天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是指发生在中国明朝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启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和俄罗斯的1908通古斯大爆炸。对于三个自然灾难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想,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一、天启大爆炸,也称王恭厂大爆炸或“王恭厂灾”,发生于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端午节次日巳时(上午9时),地点为明

  • 历史上三大自然灾难,通古斯大爆炸背后不亚于核爆炸威力。(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气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灾难随着时光沉淀在了历史之中,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未让它们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染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盘点最为你著名的三大灾难谜团。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是指发生在中国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启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和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对于三种自然灾难人们给出

  • 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是谁之过?严嵩还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成祖的后代一直秉承祖制,明朝和蒙古的边贸往来一直出于中断状态。直到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