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 这座城池为何突然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摩亨佐达罗古城死丘 这座城池为何突然间被毁灭?(死丘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74 更新时间:2024/1/7 12:05:41

死丘指的是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死丘事件是指发生在3600多年以前的摩亨佐达罗古城的居民突然间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在这一时刻毁灭的事件,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而摩亨佐达罗在当地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死亡之丘”。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发现了这座被称为摩亨佐达罗的古城,这座古城拥有着现代城市相似的明程度,根据碳14测定,其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间,是当时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

考古发现的这座古城的痕迹表明这一古城是在一瞬间被毁灭的,城中的尸骨排列方式显示城中的很多人是在一瞬间突然死去的,有的人正在劳作,有的人正在街道上散步,考古发现人们对于造成城市毁灭的灾难一无所知,是在一瞬间同时死去的,而且造成古城毁灭的原因显然是异爆炸,爆炸中心的建筑物被夷为废墟,建筑物破坏的程度从爆炸中心逐渐外递减,当时的爆炸温度高达14000—15000℃,这样的温度按照当时的条件只可能在冶炼场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达到。但是很显然摩亨佐达罗的毁灭不会是上面这两种原因,那么用现代科技水平来说制造成死丘的只能是核爆炸,但是在3600年前是不可能有核爆炸的,所以至今古城被毁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

通过死丘事件简介可以看到造成死丘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死丘事件让后人充满了遐想。死丘事件是指印度河流域一座3600年之前的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突然在一瞬间毁灭的事件,这个事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出摩亨佐达罗是在一瞬间被毁灭的,以现代的科技水平来看造成摩亨佐达罗毁灭的只可能是核爆炸,但是在3600年前不可能有核爆炸发生,所以死丘事件的谜团至今未解。死丘事件的谜团至今未解,很多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又被一一否定,根据对古城遗址的研究,科学家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应该是毁于异常爆炸,这场爆炸按照现代的科技水平来说只能是一场核爆炸,但是在3600年前是不可能拥有核武器的。

印度历史上经流传过远古时期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的说法,从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关于那场爆炸的描述来看都可以证明古城是毁于核爆炸,于是有人开始寻找核爆炸形成的合理解释,有人认为是自然界中在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下,大气层中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泼的微粒,这些微粒在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并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学构成物”,形成这种构成物的大气条件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积累多了便会发生猛烈的爆炸。也有人说古城是被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爆炸毁灭的,总而言之,现在对于死丘事件的谜团的解释还都是推测,死丘事件的谜团至今没有确定的合理的解释。

死丘事件是指公园玩3600年前的一座古印度城市摩亨佐达罗城在一瞬间被毁灭的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摩亨佐达罗这座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古城的毁灭,从考古发掘来看,当时古城中的人们对于发生的灾难一无所知,有的人正在从事劳作,有的人正在街上散步,他们都在同一个时刻一起死掉了,同时古城也毁灭了,下面说一下死丘事件的遗址。死丘事件的遗址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遗址在现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在当地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的意思就是“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城的遗址是1922年被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等人发现的,根据碳14测定,这座城池存在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间,这座城池比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稍微晚一些,但这座城池的影响范围比前面两者的影响范围都要大,在距摩亨佐达罗城几百英里以外的北方,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布局相似的城市和规格相同的造房用砖。

死丘事件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城池占地8平方公里,西面是上城,东面是下城,有南北的街道和东西的街道,并且还有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摩亨佐达罗城池具有相当明确的建设规划,不仅仅布局科学、合理,而且已经具备现代城市的很多特征。从古城池的发掘来看是一场突然的爆炸导致了这座城池被毁灭,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没有任的准备,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古城中的四五万人突然间就死去了,古城也被毁了。这座文明古城毁灭的真正原因至今尚不明确。

更多文章

  • 甲申国难中的九大屠城事件,甲申国难究竟死了多少人(甲申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甲申国难,甲申之变,李自成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大明王朝国内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与长城外清军侵略,等一系列事变称之为国难。因事件发生在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明清对峙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史称甲申国难,百姓死伤无数。不久满清侵吞明朝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中国各地遭到了百

  •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变,明朝历史终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甲申之变,李自成,清朝

    甲申之变 ,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甲申就是中国明末甲申的这一年即1644年,是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

  • 明朝宦官祸国殃民,可为什么甲申国难时宦官殉国最多呢?(甲申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太监,东林党,甲申之变

    宦官专权自古有之,历朝历代凡是发生宦官专权的时候,都会造成朝政混乱,国力衰败。尤其是汉唐之时,宦官专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有些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甚至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古代历史中宦官干预朝政最深刻,其产生的结果影响最恶劣的却是明朝,这和明朝的宦官制度是分不开的。明朝的宦官从权势的角

  • 明朝天启年间居然发生神秘爆炸,竟然至今没有找到事故原因(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天启年间,明朝,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明朝天启年间,在皇帝脚下的京城竟然发生了一起惊天大爆炸案,轰动朝野,震惊全国。这场离奇的爆炸案是如何发生的?一天,临近中午之时,在北京城西南一带,突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方圆23里内顿时被夷为平地。据当时的记录说,当日天空晴朗,忽然,听到一声轰雷炸响,隆隆滚过,震撼天地,人们刚开始以为是晴天

  • 三大自然灾难都有一个相似的情景,难道说是有人刻意为之(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天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是指发生在中国明朝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启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和俄罗斯的1908通古斯大爆炸。对于三个自然灾难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想,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一、天启大爆炸,也称王恭厂大爆炸或“王恭厂灾”,发生于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端午节次日巳时(上午9时),地点为明

  • 历史上三大自然灾难,通古斯大爆炸背后不亚于核爆炸威力。(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气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灾难随着时光沉淀在了历史之中,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未让它们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染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盘点最为你著名的三大灾难谜团。三大自然灾难之谜是指发生在中国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启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和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对于三种自然灾难人们给出

  • 明朝的庚戌之变究竟是谁之过?严嵩还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成祖的后代一直秉承祖制,明朝和蒙古的边贸往来一直出于中断状态。直到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逐渐

  • 俺答汗是何人?为何发动“庚戌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俺答汗,庚戌之变

    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些物资的供养,蒙古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当时的蒙古地区铁器

  • 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大势所趋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是指发生在明朝庚戌年的一次蒙古侵犯明朝的事件,这次事件其实是由于明世宗嘉靖皇帝拒绝与蒙古进行交易的情况下,由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战火一直燃烧到了北京城下,这场战争的结局充分的体现出了明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下面做一下庚戌之变简介。蒙古俺答画像明朝嘉靖年间的1550年

  • 庚戌之变的结果和意义:庚戌之变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庚戌之变,鞑靼,蒙古,

    明廷接到俺答的书信后,明世宗君臣紧急磋商如何处理,大学士严嵩说:“所此抢食贼耳,不足患。”礼部尚书徐阶斥责道:“今虏在城下杀人放火,岂可言是抢食?正须议所以御之之策!”世宗赞同徐阶的话,并询问众臣如何回答俺答书信,徐阶说:“今虏驻兵近郊,而我战守之备一无所有,此事宜权许以款虏,第恐将来要求无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