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黄宗羲事迹(黄宗羲定律)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黄宗羲事迹(黄宗羲定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81 更新时间:2024/1/17 17:47:19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为父杀人

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监察御史,这是一个监督百官、控制舆论的重要官职。在黄尊素为官的时候,朝政被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控制,黄尊素则属于与阉党对立的东林党。他很有智谋,是东林党中具备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往往出谋划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被阉党记恨在心。1626年年初,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死后5天,他的尸体才被人从监狱中挪出,当时全身已经腐烂,以至于无法辨认,极其凄惨。

当时,17岁的黄宗羲一直在狱外等候。作为长子,他陪着父亲从家乡一路到京师。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无耻与黑暗,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仇人,便扑上去将他刺得遍体流血,以发泄自己的怨恨。报仇之后,又“狂哭”。当时,仇恨使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疯癫的状态。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抗清岁月

在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年轻的黄宗羲在读书之余,不断结交各地读书人,扩大自己的影响。1636年,黄宗羲参加了复社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当然,这时候的黄宗羲资历比较浅,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对于35岁的黄宗羲来说,选择很简单——父亲黄尊素是大忠臣,作为忠臣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然而,掌握南明朝廷权力的是阮大铖,他在杀死了一些忠臣良将之后,又将屠刀伸向了黄宗羲。幸亏得到朋友的帮助,黄宗羲才得以逃离南京。

时局一天比一天动荡,江南的城市随着清军的入侵,一个个沦陷。彷徨的黄宗羲去绍兴探望被排挤出南明朝廷的老师刘宗周,看到的却是已经绝食20多天的消瘦老人。原来刘宗周眼见大明江山不保,而自己在朝廷中不能有所作为,最终选择了绝食殉国。黄宗羲看着老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放声大哭惊扰虚弱的老师。刘宗周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对着黄宗羲点了点头。黄宗羲离开后没多久,刘宗周就过世了。对于黄宗羲而言,他生命中最为尊敬的父亲和老师,为了国家和江山社稷,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了生命。他们成了黄宗羲心中的榜样和力量。

从老师家出来,黄宗羲马上回到家乡,和两个弟弟一起率领数百壮士,组成一支人称“世忠营”的队伍。当时明朝宗室鲁王在绍兴建立了小朝廷,黄宗羲前往投奔,积极抗清。在参加了数次战役之后,黄宗羲率领3000军士进行西征,不料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绍兴,鲁王出海逃窜。黄宗羲只好且战且退,率领部队逃到山中休整。安营扎寨之后,黄宗羲又亲自下山寻找鲁王的消息,临行前反复叮嘱手下大将不得骚扰山里的百姓。没想到黄宗羲走后,手下人却大肆抢粮,引起民变。山寨被山民半夜焚毁,导致全军覆灭。这给黄宗羲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4年后,黄宗羲终于在一个孤岛上找到了鲁王。大臣们每天生活和办公,都在小船之上,十分凄凉,据黄宗羲后来回忆,“落日狂涛,君臣相对”,然而为了抗清的理想,他甘之如饴,陪伴鲁王流亡在岛上。那年冬天,黄宗羲还冒着生命危险,渡海东赴日本长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帮助鲁王抗清。这当然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从日本黯然返回中国之后,黄宗羲剃发归顺清朝,再也没有公开参加抗清的战役。他在日本到底碰上了什么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从此之后,黄宗羲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悄悄地营救抗清志士,也曾与钱谦益一起暗中策划军事活动。1659年,郑成功率领23万联军、8000艘战船,沿着长江北上,可惜功亏一篑,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仍以失败告终。这一年,黄宗羲50岁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再也没有精力抗清,决心隐居,为明朝痛定思痛,反思为何亡国亡天下等问题。他在著名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激烈地批评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取得的高度。

反目成仇

然而黄宗羲突然决定当一个遗民,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是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才参加抗清,不料黄宗羲自己却率先放弃抗清。由此也造成了兄弟、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

黄宗羲的两个亲生弟弟黄宗炎、黄宗会,抗清多年,与兄长一起出生入死。然而,现在黄宗羲不但整日埋头著书,还同清廷官员姜希彻等人在浙江创办书院。黄宗羲认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在文化上对它进行改造,要培训出一批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机构发挥作用。这种想法,却没有得到弟弟们的理解。自从黄宗羲办书院后,他们就很少出现在黄宗羲身边了。

好友吕留良也与黄宗羲绝交了。吕留良曾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而放弃了清廷的科举。正当吕留良想在反清事业中大展拳脚的时候,黄宗羲却开始教育子弟参加科举。他因此大骂黄宗羲,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在黄宗羲与吕留良产生矛盾的过程中,黄宗炎大肆推崇吕留良的气节,表达对哥哥的不满。这些事情,无疑让黄宗羲非常痛苦。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但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甚至连手足兄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然而,这是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尽管这是艰难的选择,也得继续走下去。

丧事奇特

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对后事的安排还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黄宗羲一生抗清,晚年从事学术文化活动,不被人理解,所以内心十分痛苦。这种痛苦反复折磨着他,使得他对自己的葬礼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非常为难,于是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结果黄宗羲非常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说对于父亲的遗嘱,儿子都要遵守,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而且,作为儿子,不能阳奉阴违,一边答应父亲,另一边却希望父亲去世后仍按照普通的葬法来安葬。这让黄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那么,黄宗羲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呢?当时就有很多人猜想,说黄宗羲一定有“心事”,也有人说这是黄宗羲“洒然超俗”的表现。

雍正时期,有个人写了一篇《黄梨洲先生裸葬说》的文章,说黄宗羲之所以裸葬,是因为他的父亲黄尊素被害后全身腐烂,黄宗羲对此耿耿于怀,所以希望自己死后也烂掉,才敢去九泉之下见父亲。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其实,黄宗羲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求得死后尸骨速朽。在黄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在父亲被杀害的时候,他没能陪伴父亲一起对抗;在老师刘宗周绝食身亡的时候,他为了抗清匆匆离去;当朋友们在抗清的战役中殉国时,他依然苟活了下来。他虽然战斗过、抗争过,却没有死在沙场,而是活到80多岁的高龄。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

在性格上,黄宗羲是一个比较激烈的人。他做事情往往急躁、爱较真儿。他之所以不被好友、亲人理解,很多事情不能处理得圆满,都和他的性格有关。

黄宗羲更是一个立身严谨的人,他不像其他的文人学者,有很多风流韵事让别人评说。他的一生,忙忙碌碌,似乎永远在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仔细品味黄宗羲的一生时,我们必须要承认,他的思想、情感与痛苦,永远是我们的文化财富。

标签: 黄宗羲明朝黄宗羲定律

更多文章

  • 揭秘曹魏第一统帅曹仁将军 曹操一生的防守专家(曹魏八虎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仁,曹操,三国,名将,三国名将,曹魏八虎骑

    曹魏第一统帅曹仁将军,一生的防守专家先来说说影响最广的《三国演义》里曹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介匹夫,屡败之将,无智无勇,一事无成。读完演义可能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如此,或许这个路人甲你根本没有在意,还未分清他和曹洪都干过哪些事。之后的三国杀桌游给大家的印象就比较贴切了,防守专家,总体来讲已经靠近了原

  • 三国里真正的痴情郎:武将夏侯尚因何抑郁而终(曹魏八虎骑)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侯尚,夏侯渊,,曹魏八虎骑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在书中不是很出名,但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也不差,曾经攻击蜀国上庸城,平定三郡九县,也曾击败诸葛瑾。夏侯尚还爱过一个女子,此女后被曹丕杀害。夏侯尚痴念不忘,以至于精神恍惚,一年之后也郁郁而亡,是三国里真正的痴情郎。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从子。和曹丕亲近友好,《魏书》说夏侯尚,有筹画

  • 名将曹休:史上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人(曹魏八虎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休,曹操,曹魏八虎骑

    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人曹操举义兵时,有一人改名换姓北归,终于见到曹操,曹操很兴奋的对左右的人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这个人是曹休,曹操的族子。曹休后来破张飞、败吴将,名震江东。曹休,字文烈,是曹操族子。当时天下大乱,曹氏宗族都离开乡里。曹休十余岁时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父亲灵柩,借坟地安

  • 郾城之战影响及意义:岳家军十年之功,废於一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郾城之战,影响,意义,岳飞

    郾城之战影响及意义:宋高宗获报後下诏书,高度肯定郾城之捷,犒赏将士:“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万,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

  • 郾城之战战役经过:岳家军大破完颜兀术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郾城之战,过程,岳家军

    郾城之战战役经过: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

  • 郾城之战的历史背景:大金朝全面入侵大宋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郾城之战,历史背景,宋朝,岳飞

    郾城之战历史背景:完颜宗弼(兀术)绍兴十年五月大举南侵,宋亦全面迎击。岳飞乃为西线主力,由鄂州向中原进军。《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帝赐札曰:‘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飞乃遣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布经略

  • 郾城之战岳飞用多少人对付金兀术一万五千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中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郾城是岳家军在城外几里处野战,野战以

  • 郾城之战简介:古代宋金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郾城之战,简介,岳家军,宋金战争

    郾城之战简介: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七月,在宋金战争中,岳飞在郾城(今属河南)以少胜多,击败金军的一次著名作战。顺昌大捷之后,南宋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为反攻中原,挥师北上,连战连捷,收复了洛阳至陈、蔡(今河南淮阳、汝南)间许多战略要地,形成东西并进,钳击东京(今河南开封)金军主力的态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意欲何为?为何有众多大臣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

    战国时候的赵国是个受四面强国夹攻的弱国。它东有齐国,西临秦国,南靠魏国,北依燕国,这些国家都比赵国强大。赵武灵王在位时,曾多次遭受齐国和秦国的攻打,失去好几座城池。赵武灵王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夺回失去的江山,决定对作战方式进行整顿,变车战为骑战。那时,赵国军队的服装又长又笨重,打起仗来很不方便

  • 胡服骑射的迅速执行:战国变法运动的军事范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变法,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效法戎狄,将会遇到怎样广泛而强烈的阻力与反对,武灵王心中有充分的估计。武灵王首先派王緤到老臣公子成那里,向他述说实行胡服骑射的用意和道理,转告他武灵王将身着胡服临朝,请他亦能穿胡服上殿。公子成表示:“中国是仁义之邦,用的是诗书礼乐,而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