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将戚继光夫人王氏:休了自己丈夫的奇女子(戚继光抗倭)

名将戚继光夫人王氏:休了自己丈夫的奇女子(戚继光抗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77 更新时间:2024/1/3 17:28:37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一个是绣,她主动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还有一个女人,她也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这个女人是“氏”,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

说起戚继光的婚姻,十分耐人寻味,他13岁定亲,21岁娶妻“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这位王氏可不是一般女子,她极其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丈夫。那时,戚继光还没出人头地,家里穷得很。有一次,她晚饭烧鱼,把鱼肉最肥美的鱼身中段留给丈夫戚继光吃,她只吃鱼头和鱼尾。戚继光后来知道这个情况,抱着妻子,感动得热泪直流。

王氏不仅贤惠,而且有勇有谋。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暂居新河城,城内守军很少。这时,突然有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的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城外日军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就以为城中有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吓得立刻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硬生生地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

然而,王氏的婚姻随着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也逐渐走了死亡。王氏不育,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于是,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纳了小妾沈氏。王氏万分悲痛,但也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在纳了第一个妾不到一年,便又纳了一个小妾陈氏,48岁时,又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这大大伤害了王氏。

王氏晚年,终于忍受不了不忠的婚姻,于是,“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也就是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

王氏,不愿意沉沦在死亡婚姻里,选择离婚分手,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氏生活的艺术和勇气。她不是悍妇,她让夫君吃鱼身,自己吃鱼头,被传作历史的美谈;她也不是弱女子,她能够上演空城计,吓退日本军队;更不是小女人,随丈夫领军辗转全国,南平倭寇,北拒蒙古,一个小女人焉能吃得消?

王氏贤惠、刚毅、聪明,更有自己的自尊心,在丈夫的无情荒唐中,最后休掉民族英雄的丈夫,离婚归家,说明她真正是“敢恨敢爱”!

有一首明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体现了明朝女人的敢爱敢恨,曲词开始,从一位妻子的角度,描写一对年轻夫妻的甜蜜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丈夫有了外遇,心有旁骛,让妻子独守空房,男人却在外面鱼水狂欢,妻子蒙受奇耻大辱,不禁怒火中生,这位女性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哑忍,更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妻子的尊严和权利。

这首明曲,就像王氏的写照,她爱得如痴如醉,恨得又痛快淋漓。王氏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爱情……所有的一切,都投给了戚继光,但是,丈夫的负心和绝情,让她生不如死,她的头发白了,身子弱了,但她一息尚存,就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可以想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太,饱受婚姻摧残,红颜褪尽,病痛缠身,她挣扎着,冲出死亡的婚姻,不惜离婚来护卫自己的尊严,当年,她面对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也要护卫自己的尊严;如今,面对戚继光——这位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她依旧是那么自尊自爱!

戚继光,直到今天,依旧铭刻在千古忠烈的史册上,五百年过去了,他仍是民族英雄!

王氏呢,她也留给历史四个字——敢爱敢恨……

标签: 戚继光王氏戚继光抗倭

更多文章

  • 名将戚继光怎样打造出强大的戚家军 看这些不得不服(戚继光抗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名将,戚继光,明朝,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他的这支戚家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却没几个人了解。戚继光自己写过两本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本书详尽地描写了戚继光的练兵方法。戚家军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崛起,风头迅速超过俞大猷,在抗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军队因为深刻地打上了戚继光的烙印,因此被称为

  • 四面楚歌的故事: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四面楚歌,项羽

    导读: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

  • 垓下之战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垓下之战,项羽,古代战争,四面楚歌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10万兵马)率军居中,将军孔熙(10万兵马)为左翼、陈贺(10万兵马)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4万兵马)断后。楚军集

  • 四面楚歌的故事意思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四面楚歌的典故,四面楚歌,成语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四面楚歌的典故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

  • 笑里藏刀的历史典故和用计点评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笑里藏刀的历史典故,笑里藏刀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交的伪装上。探

  • 唐朝宰相李义府竟是笑里藏刀的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宰相李义府,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是形容阴险小人在人前和颜悦色,但实际上却是阴险毒辣。这个典故出自于唐朝,成语的代表人物是李义府,他曾是唐朝的宰相。李义府从小聪明伶俐,也写的一手好文章,二十几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推荐,于是唐太宗让他觐见,唐太宗让他以园林里的鸟为题让他吟诗。唐太宗听了他的诗句非常满意,便给他了一个典仪的官职

  •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计笑里藏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十六计,兵法,笑里藏刀

    第十计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注释】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阴以图之:阴,暗地里。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按语】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

  • 秦朝宦官赵高指鹿为马的用意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高,指鹿为马

    赵高简介赵高是赵国的宗室的远亲(也有说是秦国宗室的远亲),家族败落后流亡到秦国。赵高的母亲因为触犯刑法,导致身体部分残缺,后面被收入隐宫——秦朝专门收容刑满释放的囚犯的地方。赵高兄弟都是在这里出生的。《神话》赵高剧照秦始皇看赵高为人勤奋,就让他任中车府令,管皇帝的车马,并且还让赵高教胡亥断案。赵高本

  •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鲁肃,吕蒙,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得力干将。孙策在时,吕蒙依附姐夫邓当,英勇不可挡。孙策被杀后,吕蒙受到孙权的重用,战功累累。吕蒙从围曹仁在南郡,在皖城大破朱光的军队,战功赫赫,官拜庐江太守。而后在攻占荆州三郡、智擒郝普,在合淝之战中奋勇抵抗魏军的追袭。最有名的还是吕蒙白衣渡江,这是三国历史上最有名、

  • 三国时期东吴四英杰之一——吕蒙简介(刮目相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蒙,刮目相看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