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武的故事:揭秘苏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实原因(苏武牧羊)

苏武的故事:揭秘苏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实原因(苏武牧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552 更新时间:2024/1/4 17:52:06

《汉书·苏武传》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之”,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

《苏武传》里,大汉的使节苏武、张胜、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边都是恶棍和奸贼。这是读课文《苏武传》很容易达到的感情效果。《汉书》的编纂者班固,也正是带着这个目的而对关于苏武、匈奴的史料加以处理的。

现代人看历史,最要不得的是傲慢与偏见,因为读史的目的,即在于加深对世界与现实的认识,并增益智能。总之,我们的读史,终于可以不像古人那样“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了——请让我们翻开中国与外国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比照看看“苏武牧羊”的真实历史背景。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间谍)。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玄机。而且,这个派苏武出使的时机,从后来的结果看,是非常险恶的,也是苏武被扣押在匈奴长达19年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汉武帝当时正在策划一次对于匈奴的攻击,而且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彻底消灭。

而这次攻击的大的背景,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战争——汉匈百年战争。

匈奴是漠北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匈奴还没有成大气候,与中原国家也没有大的交手纪录。那时,北方的晋(后来是赵)、燕等国,主要对手是山戎;西方的秦国,面对的西戎也呈一盘散沙的状态。

秦朝统一天下后,着力扩张,四面出击。其中,对北面用兵最狠,派蒙恬带精兵30万,携当时最先进的复合兵器——弩机,把匈奴的部落驱赶出了其世代栖息的河套-鄂尔多斯地区,并在那里设郡筑城镇守。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家园,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里漂泊流浪,混了些年。然而后来,匈奴出现了轻骑兵大军团战术,这种战术的精髓,就是人(智慧)、马(速度)、弓箭(远程杀伤)合一,呈现出强大的机动性和杀伤力。本来,那时候没有马镫,骑手很难长时间驾驭马匹,但匈奴乘用的战马很特别,这种马身量矮、耐力强、跑起来非常平稳。匈奴骑兵使用的战弓,大多数还是骨质箭头,对冶炼技术依赖不大。至于匈奴人的战术,更是非常狠恶:利用旗号和诱击,牵引出你的主力,等你在追击中累得差不多了,也被他们的游骑骚扰得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们利用天气、地形和箭力,突然把你挤进一个预先设置好的“窝子”(屠宰场),然后就是匈奴主力的出击和宰杀。注意,此战术的精髓,不只是骑射,而是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骑射兵团的组合运用,和与地形、天候的密切配合。

这套战术和装备,从匈奴人一直延用到蒙古人,都非常有效,常把汉军的车骑混合部队玩得找不着北,让欧洲的重甲骑士有劲使不出。汉族人索性修筑长城,步步为营蚕食土地,就是针对这一战术的。

后来,我在一本当代人写的畅销故事集里,发现了这种战法的灵感来源:原来,北方的战士们,是从一种狡猾、强悍而且有点哲学味道的食肉动物身上得到灵感的,那本书名叫《狼图腾》。

靠着这一当时世上最强的战术,匈奴的大英雄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所有的骑射民族,并组建了多达30万人骑箭的主力兵团。

就此,匈奴迅速重新占据了河套故地,并伸出“右臂”,降服了西域各国,将当时占据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赶到中亚养骆驼去了;伸出“左臂”,消灭东胡,一直打到兴安岭以南。

然后,匈奴双臂合拢,准备拥抱中原,却发现新兴的汉朝十分难缠。

汉初,因为打楚汉战争而民穷财尽,所以,高吕文景四朝,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用美色和奢侈品满足匈奴上层,延缓战端,同时,在国内不断积极备战。匈奴多次犯边掳掠,汉军都只是严防要塞,坚壁清野而已。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武帝时,汉朝已经可以一战了,两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本来,因为多年的和亲,匈奴已经开始逐渐习惯了和平的局面(当然,这种和平是以汉朝的憋屈为代价的)。当时很多名将,如韩安国、李广,都不主张以彻底灭掉匈奴为战略目标,而主张占据其南下中原、威胁长安的跳板——河套地区就行了。可是,汉武帝是一个性格很极端的人,力排众议,干脆任用了自己的国舅和家奴,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为统帅,给他们最精锐的军队和无限制补给——就像有钱人玩网络游戏,用重金买最好的装备,以“无敌模式”进入游戏界面一样——卫青、霍去病连续对匈奴发动了不计成本和伤亡的攻击。卫青夺取河套-鄂尔多斯,霍去病占据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门。而且,从霍去病开始,汉军开始对匈奴境内的人口采取了“犁庭扫穴”式的攻击,也就是开始了对非战斗人员的灭绝式杀掠。匈奴没有办法在漠南立足,于是,全部避往漠北,等待反扑时机。

因为,匈奴已经没有实力威胁汉朝了:战斗人口锐减,河套和河西走廊丢失,西域各国纷纷倒向汉朝。匈奴在军事、经济上都已经失去了战争潜力。而汉军要与匈奴开战,必须将几十万军队和民夫开到大漠以北,靡费巨大,并且即使汉军胜了,也没法在漠北立足,还得退回来。

汉武帝几次派兵到漠北,连匈奴的人影都没见到,于是,开始用外交手段,以派使节交涉的方式,侦察匈奴的虚实,搜集北方的气候与地理情报。

到苏武出使前夜,武帝已经掌握了匈奴的虚实和位置,已经准备动手了。

还有一个微观的背景,就是那时汉不光在打击匈奴,促使匈奴人大批来降,像昆邪王、休屠王,以及后来武帝的托孤重臣金日磾,其实,还有大批的汉人混杂在匈奴中间。汉初,北方几个诸侯作乱,失败后逃入匈奴。汉使到匈奴,被扣押后投降成了“汉奸”的也不少:出身胡人的大将赵信,投降匈奴后非常受宠信;卫律投降后成为单于心腹,被封“丁令王”;宦官中行说被强迫做了文帝朝和亲公主的陪嫁奴仆,到了匈奴立即被“重用”,成为单于的作战高参。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武出使到了匈奴,而且,其副使张胜等还要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导致两国外交形势急剧恶化。在屠刀面前,张胜投降,苏武不屈被扣。两国就此事件展开激烈交涉。

而正在这时,不按牌理出牌的武帝,却突然发动了对匈奴的新一轮攻势。当时,霍去病已经早殇,武帝就任命了新统帅李广利。此人是武帝新宠李夫人的哥哥,新得势的国舅。卫青当时还健在,但因为卫子夫已经失宠,大将军卫青只能负责对东、西、南三面的战线,不再参与对匈奴的作战了。李广利的军事水平并不次于卫青,但为什么他的战绩不如后者呢?因为,当时汉的军事潜力和后勤供给能力,都已经远远不如卫霍的时候了。

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西进,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结合地带,意图要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占据的西域地区的威胁;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一支步兵(所有好马都已经拨李广利使用),北上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

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李陵本人投降后,成了匈奴的大将。

苏武因此更不可能回到汉朝。汉朝接下来连年进攻失利,匈奴失去西域的大部分,也感觉疲惫,于是,两国较量的核心环节开始从直接军事对抗,改为主要在西域各国做外交对抗。武帝晚年,国内民穷财尽,上层祸起萧墙,内耗不断,国家陷入深重危机。主帅李广利的家眷,因为国内的“巫蛊之祸”被灭,广利本人投降匈奴,被单于当作了祭天的牺牲。而匈奴内部也同样还是天灾人祸不断,并没有因为李广利作了“牺牲”就有了改善,反而天灾更剧烈。

古人云,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穷兵黩武的汉匈双方,也逃不脱这个规律。

直到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后,汉才改善了与匈奴的关系,两国开始外交谈判。但,匈奴一直拒绝承认苏武还活着。当时,匈奴的单于已经换了好几茬,两国和议也达成了,为什么还不愿释放苏武?

因为,苏武在北海(贝加尔湖地区)牧羊,那里正是匈奴与丁令(即后来的铁勒)的边界。我们惯常的认识,是苏武牧羊的地方非常荒凉,没有人迹,兔子都不拉屎。其实不然。那里有包括丁令在内的很多游牧民族,水草肥美,鸟语花香,草原上歌来歌往,热闹得很。后来,蒙古的数次西征,出发点都离那里不远。

苏武在北海生活多年,当然就非常了解匈奴的生态、气候与虚实。匈奴给苏武娶了媳妇(当然是匈奴人),苏武在那里还有了小孩,其中有个孩子名叫苏通国,后来随汉使回国,为苏武延续了香火。在匈奴看来,男丁就是战士,生育人口当然也就是国防建设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说,也算是苏武变相给匈奴做出了“贡献”。

这时的匈奴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掌握了匈奴虚实与规律的汉使们,回到汉朝,再带着汉军来攻打他们。尤其是苏武这样的杰出人物,回到汉朝,他就是又一个博望侯张骞了。

但是,苏武的部下,小年轻常惠,偷偷把苏武的情况通报给了汉使(这次会面竟然能实现,说明了汉在匈奴安插了有效的“内鬼”),这样单于不得不放归了苏武。

苏武、常惠回国以后,理所当然成为汉制定对匈战略的高参。常惠后来搞了一个“匈奴包围网”,包括匈奴西边的乌孙、东边的鲜卑、北面的丁令、南边的汉朝,都趁一次匈奴内部衰落而发起了对匈联合军事动作。其中,常惠本人作为乌孙军的参谋长,指挥乌孙军重创匈奴。这一战直接导致匈奴内乱分裂,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降(王昭君嫁的就是此人)。常惠因此功被升为右将军,厉害吧。

这就是苏武一行在匈奴的后期,继续被扣的主要原因,两国的前仇倒成了其次了。

几乎同一时代,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罗马帝国不择手段,终于灭了迦太基并屠城。相比之下,匈奴人的命运稍微还能好一些。

还有一个疑问:汉匈之间真的不能和解吗?也不是。

西汉与匈奴和议达成后,两国间实现了多年的和平。曾经的杀场变成了共同开发的乐土,直到王莽篡汉。王莽机械地依照儒家经典中的“华夷之别”,错误地在外交上打压匈奴(将人家的国名改为“降奴”),而且因为匈奴是亲汉室的,所以匈奴与莽新政权的关系也全面破裂,直到东汉中后期才开始修复。

到东汉末期,匈奴衰败,一分为二,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入塞投汉。霍去病曾声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按照霍生的理念,这应该算是匈奴的“灭”了。可是,结果又如何呢?内迁的匈奴等部被安置在内地与当地人混居,汉人始终将其列为“劣等人”。压迫、奴役、歧视、贩卖,这些苦难都落在了内迁胡人的头上。而霍去病这个阶层的后人们,却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当时执政的司马氏,内战不断,西晋王朝从内部崩溃。原先被压迫的各种异族纷纭起事,造成了中原“五胡乱华”、北方衣冠大部南渡的乱局。

那么,北方呢?匈奴之后还有鲜卑,鲜卑之后还有柔然,柔然之后还有突厥,突厥之后还有回鹘,回鹘之后有契丹,有女真,有蒙古……只要中原王朝守着“华夷之别”的文化成见,不能平等对待之,不能与之同存,而始终以敌视、蔑视的套路来对立北方,那么北方的所谓“边患”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直到清朝建立,统治者使用多元共存的思路弥合“长城裂痕”,才真正构成了今天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基础。

标签: 苏武苏武牧羊

更多文章

  • 千古传诵的智慧化身:蜀汉丞相诸葛亮(蜀汉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蜀汉,丞相,诸葛亮,蜀汉三杰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汉末徐州琅

  • 蜀汉三杰是哪三个人?蜀汉三杰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蜀汉三杰,三国,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三杰指中国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三位杰出人才:诸葛亮、关羽、张飞。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

  • 关羽简介 揭秘武圣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蜀汉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武圣,蜀汉三杰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

  • 诸葛亮简介 历史上诸葛亮与老婆黄月英的故事(蜀汉三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诸葛亮简介,诸葛亮的老婆,蜀汉三杰

    诸葛亮的老婆及其简介: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要说的就是刘备曾“三顾茅庐”城访诸葛亮之事。而诸葛亮究竟何德何能让一代君主为他三顾茅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以及他的老婆黄月英。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

  • 楚汉战争中韩信三次用水破敌(汉初三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信,楚汉战争,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木罂渡河——避实击虚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

  • 揭秘:彭越是谁?有关彭越的传奇事迹有哪些(汉初三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信,刘邦,张良.彭越,汉初三大名将

    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彭越少年时代在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追随于他。也曾集聚一伙人为强盗。当陈胜,项梁起义反秦时,一些青年人鼓动彭越仿效他们的做法。彭越却认为"两龙方斗,且待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过了一年多,泽中的一百多青年人相聚有,他们共

  • 汉初三大名将是谁?汉初三大名将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汉初,名将,汉初三大名将

    汉初三大名将指的是汉朝初期刘邦身边的三位大将,在四面楚歌中此三人与刘邦各围一面。那么汉初散打名将是谁呢?他们各自的结局是什么?汉初三大名将指的是:韩信、彭越、英布,其中韩信也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开始是项羽的部下,后来归顺刘邦,“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韩信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

  • 英布简介 楚霸王项羽手下名将九江王英布生平(汉初三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英布,秦朝,秦朝诸侯,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称黥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归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

  •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辙,三苏

    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辙,三苏

    原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