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赏析(三苏)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赏析(三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526 更新时间:2023/12/23 0:41:52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注释

【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始】才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更加盛大。张,大。

【赤壁】赤鼻矶,现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河北清河。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谪,贬官。居,居住。

【即】就着,依着。

【胜】胜景,美景。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所见,所看到的景象。

【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开。阖,闭合。

【倏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茶几。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荣。

【指数】名词作状语,用手指清点。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为使动用法,使……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湖北钟祥东。从,使……从。

【快哉此风】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

【披】敞开

【当】迎接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 于之,在那里。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与(yù)】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

【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中,内心,心中。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影响天性(本性)。

【适】往,去。

【患】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

【自放】自适,放情。放,纵。

【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其,代词,指心胸。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

【濯】洗涤。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承受,禁(jīn)得起。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乌……哉,哪里……呢。乌,哪里。

【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朔】夏历每月初一。

【望】每月月圆时,即十五。

【既望】夏历每月十六

【晦】夏历每月最后一天。

标签: 苏辙三苏

更多文章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辙,三苏

    原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

  •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洵,三苏

    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洵,三苏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苏洵《辨奸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苏洵,辨奸论,三苏

    辨奸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洵,管仲论,三苏

    管仲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

  • 苏辙简介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辙,宰相,北宋,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

  • 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何进:十常侍如何诛杀大将军何进(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常侍,宦官,何进,东汉,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何进(?-189),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异母妹有宠于灵帝并被立为皇后,他也随之升迁。黄巾起义时,何进为

  • 十常侍是谁?十常侍全部人物简介(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十常侍,汉朝,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张让(?—189年),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

  • 汉灵帝为何不杀掉专权的十常侍?(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灵帝,十常侍,东汉,十常侍之乱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

  •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王谢二贤是指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玄两人。王导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谢玄是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