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三苏)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三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3/12/23 0:41:49

原文: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3.七度:七次。

4.今夕:今天。

5.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6.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7.古汴(biàn):古汴河。

8.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9.鼓吹:鼓吹乐。

10.鸿雁:俗称大雁。

11.汀(tīng)州:水中小洲。

12.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翠羽被:语出《左传》,“王皮冠,秦复逃,翠被,豹,执鞭以出。”紫绮裘:语见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13.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14.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15.曾不:不曾。

16.清尊:酒器。

17.水驿:水路驿站。

18.依旧:照旧。

19.但恐:但害怕。

20.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21.相对:相望。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标签: 苏辙三苏

更多文章

  •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洵,三苏

    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洵,三苏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苏洵《辨奸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苏洵,辨奸论,三苏

    辨奸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洵,管仲论,三苏

    管仲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

  • 苏辙简介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三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辙,宰相,北宋,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

  • 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何进:十常侍如何诛杀大将军何进(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十常侍,宦官,何进,东汉,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何进(?-189),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异母妹有宠于灵帝并被立为皇后,他也随之升迁。黄巾起义时,何进为

  • 十常侍是谁?十常侍全部人物简介(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十常侍,汉朝,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张让(?—189年),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

  • 汉灵帝为何不杀掉专权的十常侍?(十常侍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灵帝,十常侍,东汉,十常侍之乱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

  •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王谢二贤是指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玄两人。王导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谢玄是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 《谢玄应举》是讲谢玄的什么?谢玄的字是什么(王谢二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谢玄,谢安,东晋,王谢二贤

    《谢玄应举》是一篇讲述谢玄如何成长,并且应朝廷号召率领大军成功抵御南下入侵的前秦军队的文言文。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是谢裒的孙子,谢奕儿子,谢安的侄子。谢玄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在大司马恒温手下做部将。谢玄小时候被寄养在谢安的家中,幼时的他就已经是个聪明伶俐的人,理解能力极强。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