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桃园结义时刘备一无所有 关羽张飞为何拜他大哥

桃园结义时刘备一无所有 关羽张飞为何拜他大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79 更新时间:2023/12/7 9:23:18

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为什么甘愿拜一无所有的鞋贩子刘备做大哥?论本事,刘备显然不如云长;论财力,也不如翼德,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话说上一集,司马和大家聊到刘备和张飞到酒店喝酒,刚一开扯,店门口便来了一个卖豆腐的兄弟。虽然是卖豆腐,却货软人不软,一句话便把刘备的耳朵给吸引过去了。

而耳朵一过来,眼睛自然也就跟着来了。且看眼前这卖豆腐的兄弟,首先是这身高,居然比刚才的张飞还高(由此看来,刘备是三兄弟中最矮的一个),他“身长九尺”,换成现在的尺码那就该有两米了,而且不但是人高马大,就连那胡子也长,“髯长二尺”,光胡子就有近五十公分。

接着再看他这脸,嘿!那脸蛋好有一比,什么呢?重枣色!什么是重枣色呢?就是那种成熟枣子的颜色,换句话说也就是枣红色——其实就是说他的肤色比较深而已。

脸是这样,嘴唇又如何呢?也是四个字“唇若涂脂”,说他的嘴唇厚实,就好像涂了一层油脂一般,唇色很有光泽。

眼睛呢?丹凤眼。这种眼形的主要特点就是细长,眼尾斜斜往上延伸向太阳穴部位,黑睛内藏不外露,神光照人令人不敢逼视。简单讲,长这种眼睛,就给人一种不可小看的直觉。据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也是长着这种眼睛,如此一说想必大家就有体会了。

眉毛呢?卧蚕眉。这又是什么眉毛呢?其实就是眉尾向上挑起,而眉身微弯,就好像一条蚕似的。《水浒传》里的宋江,据说也是这种眉毛。

长成这般模样,那自然便是关云长了。可是大家想想,为什么罗贯中要在一开头就如此重笔描写关张二人的样貌呢?其实这便是古代说书艺人的惯用手法,对于重要角色,先咋咋呼呼描绘一番他长相的与众不同,很容易就给听众留下这两个人物很不一般的印象。

事实上不但是关羽张飞有异象,刘备自己也长得很不一般,虽然他的身高比张飞还要差一点(七尺五寸,差不多一米七四的样子,搁那会,基本上就是个中等身材)。而他的脸呢,又没有关云长那么红,他是一张白脸,书中说是面如冠玉,也就是白里透红的意思。

刘备的特长是他的耳朵和胳膊,这耳朵长的,据说是眼睛左右张望,能看见自家的耳朵。而那长胳膊,更是长得过了膝盖——但这明显有些夸张了,难道刘备有返祖现象,长得跟猩猩似的?

于是这会,刘备就问那红脸的关公,啊!好汉,你是哪里人氏?为何到此投军?可有什么本事?

结果这一问,又问出一番千秋来!关羽便自我介绍说了,我不是这边人,我的老家在山西(河东解良),到这边是来投军的!

可这话自然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你在河东,那就该在司隶校尉(当时的河东属于东汉帝国的京畿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廊坊、天津这种地方,距离首都很近)从军啊,怎么跑到咱这幽州来了。

关羽还真是个直性子,似乎看出眼前这两个兄台不是坏人,一口也没推脱,直接就说了:

“俺那老家有个恶霸,成天仗势欺人,俺受不了欺负,就干脆把他给杀了!然后浪迹在江湖之间,长达五六年,到现在听说你们这里招募义勇军,所以就来了!”

嘿!听见这话没有,原来关云长是个通缉犯啊,可为什么这时候他就敢毫不遮掩地说出来呢?

这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黄巾起义之后,皇帝便颁布了大赦天下的号令,连那些冒犯宦官的士大夫都赦免了,何况是这小小命案的凶手呢?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刘备和张飞都没把这案情当回事,三个人这便坐在一块喝酒,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张飞就提议:

“俺家庄园后头有个桃园,眼下春暖花开,那桃花开得正好,要不咱哥几个到那桃树底下,祭告天地,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图大事,如何?”

听听,这主意原来就是张翼德提出来的,为嘛是他呢?很简单,他有这条件啊!

刘备和关羽如何反应呢?一个字:好!对于刘备来说,一个穷得编织草鞋为生的汉子,偏偏又以皇室宗亲自居(实际上这中山靖王之后就算是真的,也跟眼底下这东汉没多大关系了),巴不得能认识俩兄弟,就像眼下这样,一个有钱有力气,一个没钱却也有力气。而对于外来户关羽来说,在这涿县人生地不熟,突然之间就有了俩结拜兄弟,一个是有财有势的庄园主,另一个尽管看上去也不太有钱可细问之下居然是大汉宗亲(显然这两位文化程度有限,不知道中山靖王虽然也姓刘,可实实在在是前汉的亲王,跟这后汉距离远得很)。

可是对于张飞而言,他又为什么愿意结交这两位呢?首先自然因为是刘备的皇族牌坊有些炫得他眼晕,其次呢眼前的形势也确实是个机会,说不定他就能借这两人的臂膀,脱离这“有钱却没地位”的尴尬境地,成为真正的上层人士呢?

如此一想,这大哥除了刘备,还真没别人能当了(当然,如果大汉皇帝姓张,张飞说不定就能当大哥,换刘备做小弟了)。

标签: 三国刘备关羽桃园结义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雅号趣谈你知道吗?(唐代三大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诗人,李白,唐代三大诗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唐一代,饮誉古今的诗人似满天繁星,难以尽数。他们留下了成千上万首不朽诗篇,给千百年来漫漫进程中的人类以无尽美的遐思、美的意境和美的希冀。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究其缘由,可以从诗人雅号本身找到答案。诗佛--王维王维参

  • 白居易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生平(唐代三大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居易,唐朝,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

  • 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白童年的故事(唐代三大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白的故事,唐代三大诗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

  • 三李--李贺、李白、李商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贺,李白,李商隐,三李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神龙元年(

  • 李白当官失败原因:个性独立 当不了能干奴才(三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白,三李

    翻开中国几千年来的名人档案,许多人对历史人物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总是非常淡漠,淡漠到像平时浏览报刊杂志轻轻翻过的那几页纸。而对当时历史的亲历者来说,那都是他们一生中日积月累、寸寸血泪的承受啊!我们只有深入到历史人物生命的褶皱中去访微探幽,才可以感觉到些许沉重,才能触摸到他们生命的鲜活与温热。遥想李白当年

  • 李白诗中"郁金香"不是花 为有"郁金"香味的美酒(三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白,唐朝,诗仙,,三李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唐代诗人李白在《客中行》诗中提到的“郁金香”,是不是中国的郁金香花?前天开展的武汉植物园郁金香花艺展,外国设计师通过一幅作品,巧妙地给出了答案。武汉晚报记者在花艺展现场看到,有一幅作品通过3本“植物图谱”与郁金香花结合的形式,介绍了

  • 李商隐“忘恩负义”:做恩人死对头的女婿成人生污点(三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商隐,王茂元,令狐绹,令狐楚,三李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总让我想起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白话来说就是你在信里问我的归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窗外夜雨涨满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将来重逢的时候,我一定要在灯下,跟你说一说我此刻的心情。异乡的风雨夜,他内心茫然,

  • 李贺病态人格之谜:鬼才诗人李贺的不幸与磨难(三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贺,,三李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这对才华出众又极为自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李贺的一生有太多不幸与磨难,内外种种压力,使他的人格变得病态、扭曲。有人认为病态的人格导致他诗歌的感伤,而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故事 匡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凿壁偷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匡衡,西汉,丞相,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

  • 西汉经学家匡衡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匡衡(凿壁偷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匡衡,西汉,丞相,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