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煦叛乱简介:叛乱不成最终反落铜缸烤死之刑

朱高煦叛乱简介:叛乱不成最终反落铜缸烤死之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191 更新时间:2024/1/25 19:14:27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上诞生了好几千位王爷,但是其中有一位王爷你必须知道,那就是历史上曾被火活生生烤死的王爷,是不是很惊讶啊!没听说过吧,或者你根本不知道。其实,历史上的确还就有这样一位王爷,他的地位绝对显赫,还是皇家的一脉血统,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说到这里,肯定要有人问了,堂堂明成祖朱棣的儿子,地位显赫,身份尊贵,怎么就被火活生生的烤死了呢?说到其原因,那就要从朱高煦谋反叛乱说起了。

朱高煦生性凶悍,且言行轻佻,为太祖所厌恶。后来,成祖即位后,朱高煦便崭露头角,多次跟随成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当时朝廷正在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喜欢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功劳很大,因而受到成祖朱棣的宠爱。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封为汉王。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没多久,他的兄长朱高炽便被定为皇太子,此时的他深为失望,仗着自己战功赫赫,对兄长朱高炽极为不满,不把他放在眼里。成祖多次训示,他根本不听。最后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引起了成祖的愤怒,被流放到山东的一块小封地乐安。

自从朱高煦被成祖流放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即皇帝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在位仅十个月,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随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年号宣德,是为宣德帝。随着他侄子朱瞻基的登基,汉王朱高煦的愤怒心情更加沸腾了起来。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派遣亲信枚青等潜到北京,联合他的旧部作为内应,英国公张辅获知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皇上。当时,朱高煦已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一起谋反,又联络了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挥作为策应。公开发放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

朱高煦还设立五军,即前、后、左、右、中五路军,由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朱高煦的儿子们各监督一路军,朱高煦亲自统领中军。世子朱瞻坦居守乐安,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带领四哨兵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官职等,成立了另一个中央政府,一场叛乱即将爆发。五天后,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举了他的不满以说明他的行动事出有因。他指责皇帝把贵族头衔封给文官,从而违背了永乐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规矩,他还指责皇帝在选用官员时判断不当。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对建文帝的指控的翻版。但这一次,他们没有得到响应。

在听到起事时,宣宗一开始犹豫不决。但在九月九日,在大学士杨荣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宣德帝御驾亲征,在沙场老将薛禄的率领下,一支有两万士兵的先锋队于九月二十一日围攻乐安。在劝诱叛王朱高煦投降未成后,他们于次日猛烈攻城。

结果朱高煦出降,他和他的随从一起被解回京师,朱高煦被软禁于皇城内。宣宗念叔侄之情,前往禁锢朱高煦之所探望,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盖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内运力欲举起铜缸砸向宣宗。宣宗大惊,急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其后妃韦氏及诸子俱被处死。追随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员被处死,另外2000多名官员被发配边陲。朱高煦之弟赵王朱高燧和另一个王也与这一阴谋有牵连。但皇帝因关心王朝的稳定,下令不予追究。这场叛乱终因朱高煦的悲惨失败而结束!

自古以来,谋反者大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可是汉王朱高煦却不吸取前人之鉴,非要犯上作乱,争夺帝位,最后落得个被宣帝下令活活烤死在铜缸内的悲惨下场,如此这般,真是让人嘘唏不已啊!

标签: 明朝朱高煦朱高煦叛乱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朱元璋后代朱高煦是史上作死第一高手(朱高煦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朱高煦,朱高煦叛乱

    古代帝作死也是花样百出,但是今天讲的这一位真是作死界的第一名,汉王朱高煦他就没不作死的时候!朱高煦是明朝永乐帝朱棣的次子。封他为汉王的时候,矫情的的朱高煦嫌原本的封地云南太偏僻,把封地换到青州,他又嫌穷。最后朱棣问他到底想去哪,朱高煦表示哪都不想去,就想在南京待着,然后他就在南京赖了下去。朱高煦在南

  • 张居正改革的军事举措:任用戚继光戍边平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居正改革,张居正,万历,

    为了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万历七年(15

  • 张居正改革的政治举措:提出了诸多新的法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居正改革,张居正,万历,

    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

  •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张居正,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

  • 张居正改革让明代兴盛多久?张居正为何要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张居正,张居正改革

    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麋

  • 国本之争的结局:朱常洛最终稳定了太子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国本之争,万历,明神宗,

    太子已经册立,国本之争算是结束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册立之后,朱常洛的待遇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地位也没有因此而提升,处境依然很危险,万历三十一年的“妖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妖书”的大意是说神宗立朱常洛为东宫只是迫不得已,以后必定会改立常洵。类似的“妖书”早在万历二十六年就曾出现过,名《忧危

  • 国本之争过程:朱常洛因朝臣拥护保住了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国本之争,万历,明神宗,

    朝臣拥护朱常洛明朝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氏生子同年,首辅申时行上疏,列举明英宗两岁、明孝宗六岁被立皇太子为例,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以长子幼弱为由,等两三年后再举行。这加深群臣的不安,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

  • 国本之争的背景:万历皇帝尤为喜爱郑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本之争,万历,郑贵妃,

    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原为他与宫女王氏在偶然之下所生的,明神宗因为朱常洛为宫女所生,所以不喜欢他。王氏原为慈宁宫宫女,在张居正主政的万历九年(1581年)的某一天,明神宗往慈宁宫向慈圣皇太后请安。当时太后不在,王氏端水让他洗手,他一时兴起,就宠幸了王氏,王氏受孕后,太后询问皇帝。皇帝起先不承认是他的作为

  • 国本之争简介:万历朝因以何人为太子争端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国本之争,万历,明神宗,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

  • 万历中兴的结果和意义:万历中兴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万历中兴,张居正,万历,

    在张居正领导下的改革,对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整顿了吏治,巩固了边防,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明显的好转。据记载,万历初年太仓的积粟达1300万石,可支用十年,国库的储蓄多达四百余万,国泰民安,国力臻于极盛。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