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是宋江人生中的克星 多次致宋江于险境?(四大寇)

谁是宋江人生中的克星 多次致宋江于险境?(四大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3/4 1:42:49

在江州,宋江遇到了人生中的克星黄文炳。此人好像就是宋江肚里的蛔虫,宋江所有的大想法小动作,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几个回合下来,险些把宋江折腾到阎王殿里去。也是他,把宋江直接推上了梁山。

那么,这个黄文炳是何许人也?

黄文炳是江州浔阳楼对岸无为军城里的一个通判,名义上是通判,但一直在家赋闲,等待提拔。但千万不要小瞧了黄文炳,此人无论是政治敏锐性、学识水平还是心计谋略都高人一等,让大名鼎鼎的宋江吃尽了苦头,让一众梁山好汉领教了厉害。

首先,黄文炳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他在浔阳楼上一眼看到宋江的题诗,马上就断定这是一首反诗:“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可见其政治嗅觉十分灵敏;随后黄文炳“就借笔砚,取幅纸来抄了,藏在身边。分付酒保休要刮去了”,第一时间获取并保存了反叛证据;黄文炳当晚没有回家,就在船中睡了一宿,第二日立即拜见当朝太师蔡京的儿子、江州知府蔡九,为的就是不拖延时间,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当蔡九告知东京方面来信近期“敢有作耗之人”,要小心街市小儿谣言“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并“紧守地方”等话时,黄文炳马上分析出谣言所隐藏的祸端,正应在宋江身上,然后拿出抄来的宋江反诗,建议知府立即捉拿宋江。黄文炳这一系列迅速的举动,说明其对大宋朝廷忠心耿耿,政治眼光敏锐,洞察力强,而且头脑保持清醒。

其次,黄文炳的学识与品诗水平很高。

黄文炳来到浔阳楼闲逛,看到宋江的题诗,他便一句一句品读。对前几句,黄文炳逐一得出宋江“自负不浅”、“不依本分”、“看来只个配军”、“要在此间生事”、“兀自可恕”等恰如其分的评论,当读到最后一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后,黄文炳便断定宋江想要谋反:“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这段精彩的赏诗品人描写,说明黄文炳自幼饱读诗书,品诗水平较高,通过品读一首诗,就能把宋江的性格、身份及心中的哀怨悲愤全都细细品味出来,其精准程度令人惊讶,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再来领教一下黄文炳的心计谋略。

宋江被捕后为逃避惩罚,在戴宗授意下,故意装疯卖傻,“尿屎秽污全不顾,口里胡言乱语”,但瞒过了众人,就是骗不过黄文炳;为救宋江,吴用绞尽脑汁,把圣手书生萧让和玉臂匠金大坚弄上梁山,然后请萧让模仿蔡京的笔迹写了家信,又请金大坚刻了“翰林蔡京”的图章盖在家书上,自以为天衣无缝,连蔡九本人都未能看出“父亲”书信的猫腻来,结果被黄文炳一眼识破;蔡九把宋江和戴宗下在牢里,黄文炳料到此二人“若不祛除,必为后患”,劝蔡九早日将其斩首。这一切都说明,黄文炳做事缜密精细、多谋善断,心计之高明可见一斑。

梁山好汉也曾有过“智取生辰纲”的高智商行动,但遇到黄文炳就没戏了,所有计谋在黄文炳眼中只不过是小儿科游戏,被其一一轻易识破。

斗智不成,只能动刀。无奈之下,梁山好汉只好“劫法场”。当宋江从刑场被救出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克星黄文炳,对其耿耿于怀,毫不留情地炮制了一场灭门案,梁山“众好汉亦各动手,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最后还把文弱的黄文炳割肉剜心做醒酒汤来喝。面对如此残忍的酷刑,黄文炳“只求速死”,并无一句求饶之语,对大宋可谓忠心不二。冤有头债有主,报复黄文炳一人倒也罢了,杀害他的全家,实在有点丧心病狂,歇斯底里,让人不可理喻,绝非好汉所为。

一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黄文炳,一边是杀人无数的梁山好汉,力量的天平无论如何也倾斜不倒黄文炳一方,但除了最后的杀人比赛之外,在智力与心计的较量中,黄文炳保持了全胜。

从黄文炳的种种表现来看,其才干足以胜任地方大员。但为什么他有如此才能,却落得个在家赋闲的通判呢?

施耐庵给出了答案:“这黄文炳虽是罢闲通判,心里只要害人,惯行歹事,无为军都叫他做‘黄蜂刺’”、“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原来此人学识心计虽高,但人品低下,爱算计别人,凡才能超过自己的便千方百计加以陷害诽谤,水平不如自己的便处心积虑进行欺侮作弄,而且“惯行歹事”、“心地褊窄”。这样的人物,上司忌惮,同僚疏远,下属讨厌,其人际关系肯定是一团糟,官场人脉必然十分脆弱,赋闲在家自然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黄文炳其实就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小人。

小人本来不足畏惧,但如果小人学识又好,智商又高,心计又深,就会变得十分可怕,防不胜防,害起人来也会极有境界,宋江栽在他的手里也就不足为奇。

标签: 宋江四大寇

更多文章

  • 博尔忽生平简介 元朝功臣博尔忽征战故事分析(蒙古四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博尔忽,蒙古四杰

    博尔忽生平博尔忽生平简介提到他是成吉思汗的部下,是成吉思汗在战场上捡回来的孤儿,由成吉思汗的母亲抚养成人,成年后长期为蒙古征战四方。博尔忽有过很多个名字,作为蒙古大将,博尔忽生平中更多的是以神武的称号而著名,终生效忠于铁木真,为一统蒙古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军没多久,就在援救友军的战事中,获得胜利

  • 蒙古大将博尔忽生平 博尔忽和博尔术是何关系(蒙古四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博尔忽,博尔术,蒙古四杰

    博尔忽生平博尔忽生平简介提到他是成吉思汗的部下,是成吉思汗在战场上捡回来的孤儿,由成吉思汗的母亲抚养成人,成年后长期为蒙古征战四方。博尔忽有过很多个名字,作为蒙古大将,博尔忽生平中更多的是以神武的称号而著名,终生效忠于铁木真,为一统蒙古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军没多久,就在援救友军的战事中,获得胜利

  • 项羽为何要在乌江自刎?项羽自刎前说了些什么(项羽自刎乌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项羽,秦朝,乌江,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 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 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 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

  • 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项羽,乌江自刎,故事,项羽自刎乌江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

  • 项羽是哪个朝代的?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几种说法(项羽自刎乌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项羽简介,项羽自刎乌江

    导读: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 桃园三英之一——张飞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飞,桃园三英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

  • 桃园三英之一——关羽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桃园三英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

  • 桃园三英之一——刘备个人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桃园三英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

  • 历史上被称为桃园三英的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英

    桃园三英是指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而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说的就是桃园三英。东汉末年,刘备在涿县看榜时结识两个体魄雄伟地好汉三人一见如故,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关羽、张飞视刘备为大哥,一直追随刘备。三人从参军开始壮专抒怀至后来建功立业,坐拥江山。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

  • 揭秘桃园三结义的真正秘密(桃园三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桃园三结义,桃园三英

    桃园结义的故事,笔者相信在中国肯定是妇孺皆知的,罗贯中先生第一回就是写的“桃园三结义”,他以天下大势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末乱世起于桓灵,朝堂昏暗,宠信宦官,奸臣当道,忠臣被害,天下民不聊生,最终酿成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首领叫张角,巨鹿人,有二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张角云游四方,传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