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95 更新时间:2023/12/11 7:00:58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之间以及与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导致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也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曾于14世纪初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国家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尔巴尼亚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政治压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国家图谋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利益进行干预。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黑山)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耳其军队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退却。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罗斯(1547~1917)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内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

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因失去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1871~1918)和意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国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

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1871~1918)总参谋长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巴尔干战争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以及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大量使用,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这些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 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半岛一战

更多文章

  • 布拉格战役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布拉格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布拉格战役,苏联,德军,

    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约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

  • 布拉格战役背景:苏联试图扫清德军最后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布拉格战役,苏联,德军,

    柏林战役结束后,对粉碎继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的德军集团形成了有利的战役战略形势。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团军前出至德累斯顿以北及其东北30—50公里地域后,深远包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前出至克尔诺夫、什特思贝克、新伊钦

  • 布拉格战役简介:苏联消灭了德国最后的重兵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布拉格战役,苏联,德军,

    苏联军队军队发起布拉格战役,围歼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集团并支援布拉格人民起义。苏军以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方面军、第4方面军等部共200万人的兵力,向德军最后残存的最大一个重兵集团90余万人实施猛攻。5月9日,苏军解放布拉格。德军基本兵力被围于布拉格以东地域,于10至11日相继投降。此役苏军解放了

  • 希腊战役的准备:双方在该地区有着什么样的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希腊战役,德国,希腊,

    轴心国军队要进入希腊北部,德军需越过洛多皮山脉,附近有数条河谷及可容许大型军事单位通过,2个进攻方向分别在丘斯滕迪尔西部及接壤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边境,经斯特鲁马河谷向南前进,希腊边境的防御工事配合当地地形,及难以克服的防卫系统以保卫当地少数公路,斯特鲁马河及奈斯托斯河沿希腊-保加利亚边境横跨山脉,作

  • 希腊战役背景:希腊中立立场引发了意大利的窥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希腊战役,德国,希腊,

    1940年纳粹德国依靠闪电战席卷西欧,它的轴心国伙伴意大利也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战争奇迹”。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打算以刚刚侵占的阿尔巴尼亚为跳板,出动大军征服巴尔干小国希腊,他估计只需数周时间就能达到目的,并在雅典举行“胜利阅兵”。希腊人没有给墨索里尼“一点面子”,他们用顽强的抵抗狠狠教训了侵略者

  • 希腊战役简介: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希腊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希腊战役,德国,希腊,

    希腊战役(亦叫玛莉塔作战,德语:Unternehmen Marit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希腊本土及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战争,战争是由同盟国(希腊及英联邦)与轴心国(纳粹德国及意大利王国)之间对垒,包括克里特岛战役及数次海上战役,希腊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尔干战场的大爱琴海部分。希腊战役一向被认

  • 解密:闪电战在二战的后期为何逐渐失去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闪电战,纳粹,德国,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

  • 闪电战的主要特征:闪电战战术该具体如何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闪电战,纳粹,德国,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空军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空军部队,空中部队的使命就是空袭敌军机场,指挥部

  • 闪电战特点:德军在二战中是如何运用闪电战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闪电战,纳粹,德国,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

  • 解密卡扎拉会战:德军为何一定要攻下卡扎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卡扎拉会战,隆美尔,德国,

    卡扎拉防线位于托布鲁克以西75公里的地域,是英军利比亚防线的最前沿。它北起海岸附近的卡扎拉南至沙漠中的比尔哈希姆,绵亘80公里,由一系列要塞、大量的野战工事、大片的布雷区组成,具有相当的防御纵深。英军第8集团军下辖两个军:第13军和第30军,第13军负责卡扎拉南部的防御,第30军负责卡扎拉北部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