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海运严禁的经过:为什么明朝会严禁海运贸易?

海运严禁的经过:为什么明朝会严禁海运贸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458 更新时间:2023/12/26 5:14:54

为了防止沿海奸民私通倭寇,明朝政府于洪武四年(元1371年)颁布“海禁令”,民严禁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要为了压制元末明初倭寇的猖獗情况,并非抱取缔走私而设立,不过海禁令的内容本身具备了防止海盗与走私两种功能。在当时,明政府在市舶制度与违禁下海律的管辖范围内认可的民间贸易内进行“贸易管制”。

在海禁转趋严厉时,则也伴随著“渔禁”,即不但商船不得出海,连渔船也不行,亦有谓海禁是防止沿海因贸易致富,与内陆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政治不稳。在以后到隆庆开关为止,海禁是明朝基本国策的一部分。

颁布首次的海禁令,导致海外贸易的萎缩。不过明朝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瞬即就取代了民间海外贸易的作用。

明成祖统治期间,海禁令朝贡贸易的执行情况并没有大问题,不过自明成祖去世后,朝贡贸易的萎缩,以及海禁令逐渐废弛,违反海禁出洋的中国海商活动日趋频繁。直到16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区肆虐的情况日益严重,当时的朝廷官员为了重建中国沿海的海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终于在公元1567年,明穆宗隆庆帝宣布停止海禁,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两洋,史称“隆庆开关”。

标签: 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更多文章

  • 海运严禁:明朝执行的对海运严格控制的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海运,明朝,明太祖,,海运严禁

    “海运严禁”一直是明政府对海洋的基本政策,不仅远洋性质的海外贸易被禁止,明政府甚至不容许百姓进行捕渔业及沿海贸易。海运严禁是指明朝中后期海疆日益不稳,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为了巩固海疆,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的一种锁国政策。颁布首次的海禁令,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禁止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以及出海捕

  • 奢安之乱经过:奢安之乱如何持续了长达九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天启元年(1621年),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

  • 奢安之乱背景:明朝后期西南少数民族妄图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奢崇明系四川永宁宣抚使、安邦彦系贵州宣慰司同知。奢、安均系四川、贵州大土司。万历十四年(1586年)奢崇明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久有反明割据之心。到了明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至明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

  • 奢安之乱简介:明朝末期川贵少数民族的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奢安之乱,明朝,少数民族,

    奢安之乱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在贵州又称安酋之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围成都达一百多天。安邦彦于天启二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两百多天。叛乱发生后,明朝廷调水西及永宁兵赴辽东作战而激起反抗。战争从天

  • 徐鸿儒起义的历史影响:明朝的统治根基被撼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起义的声势浩大,活动范围遍及半个山东,给明朝统治者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徐鸿儒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没有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乘机扩大战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反而采取了固守一城一池的消极的作战方法。九月,徐鸿儒进攻兖州失利后,仍然固守邹县,与敌人硬拼,义军被围困三个月。十一月,城中弹尽粮绝。

  • 徐鸿儒起义的结局:徐鸿儒起义是如何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明末徐鸿儒领导的起义。徐鸿儒﹐本名徐诵﹐山东钜野县人﹐后迁居郓城。早年参加白莲教。万历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徭役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他以白莲教教义组织群众﹐聚众至数千人。被山东﹑南北直隶﹑河南﹑山西等省信徒推为教主﹐约定各地于天启二年(1622)八月起义。但是年春被人告发﹐不少骨干被捕。

  • 徐鸿儒起义的经过:徐鸿儒起义发展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王好贤、于弘志等约好中秋节那天在河北景州、蓟州、山东郓城同时起义。因配合不好,徐鸿儒决定提前单独率众起义。五月十一日凌晨,曹州府一带的白莲教徒,连同不堪忍受压迫的农民百姓,齐集郓城六家屯,徐鸿儒率众歃血盟誓,一时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呼声震天,群情激昂。起义将士以红巾为

  • 徐鸿儒起义的背景:徐鸿儒借助白莲教发动民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1622)又名徐涌,明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巨野县城内徐街人。徐鸿儒﹐本名徐诵﹐山东钜野县人﹐后迁居郓城。早年参加白莲教。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他发动并领导的曹州农民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徐鸿儒年轻时代,正处于明朝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当时,白莲教在民间正秘密流传

  • 徐鸿儒起义简介:明朝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起义是发生在明朝后期的一次农民起义,由起义首领徐鸿儒领导。 徐鸿儒(?-1622年),山东省巨野人,白莲教徒,明末民变首领。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在郓城举旗反明,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当地农民“多携持妇子、牵牛架车、裹粮橐饭,争趋赴之,竞以为上西天云。”。义军头带红巾,先得巨野

  • 九边重镇的衰落:明朝的九边重镇如何被弃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边重镇,明朝,边防,

    由于边防的驰坏,也是从成祖时逐渐开始的。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成祖却命内地的军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