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鸿儒起义的经过:徐鸿儒起义发展到什么程度

徐鸿儒起义的经过:徐鸿儒起义发展到什么程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56 更新时间:2023/12/11 7:09:15

二年(1622年),徐鸿儒好贤、于弘志等约好中秋节那天在河北景州、蓟州、山东郓城同时起义。因配合不好,徐鸿儒决定提前单独率众起义。五月十一日凌晨,曹州府一带的白莲教徒,连同不堪忍受压迫的农民百姓,齐集郓城六家屯,徐鸿儒率众歃血盟誓,一时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呼声震天,群情激昂。起义将士以红巾为头帕,手持大刀、长矛,首先发兵包围魏家庄,又攻战梁家楼,接连占领四个村寨,声威并举,应者云集,在鲁西南地区高高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但是年春被人告发﹐不少骨干被捕。徐鸿儒遂于五月提前在徐家庄树旗起义。起义军占领郓城﹑钜野交界处的梁家楼一带﹐拥立徐鸿儒为中兴福烈帝﹐建号大乘兴胜﹐设立官职﹐建立政权。义军多头缠红巾﹐众至万人﹐先后攻占郓城﹑钜野等地。同时﹐其它白莲教首领沈智﹑夏仲进﹑张柬白﹑侯五﹑周念庵﹑孟先汉等﹐也分别攻占滕县﹑邹县﹑峄县(今枣庄东南)等县城及漕运要道夏镇﹐并进攻兖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阻截漕运﹐多次重创官军。

徐鸿儒起义后,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封陈灿宇为右丞相,封弟弟徐和宇为英烈王,另外还设有都督、总兵等官职,初立建制,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为减轻将士的后顾之忧,徐鸿儒把起义军家属安置到当年宋末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水泊梁山,这里山高水阔,易守难攻。

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十三日凌晨,徐鸿儒率军攻打郓城,郓城知县余子翼闻风丧胆,仓皇逃遁。义军迅速占领郓城,并巨野发起进攻,锋芒所指,所向披靡。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农民百姓纷纷“子报父仇,妻衔夫恨”。义军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短短几天,便发展到数万人,各地官僚地主惊恐万状,纷纷逃亡。

六月初,徐鸿儒挥师东进,渡过运河,攻克邹县,署印通判郑一杰携家而逃。接着,义军挥师滕县,知县姚之胤望风而遁,义军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

邹、滕二县北邻济宁,南接徐州,是运河漕运的重要地段,为明朝统治者经济命脉上的要点。邹滕二县失守对大明王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朝廷得知,惊呼“此地一坏,国家进退之路已穷”急令山东巡抚赵颜为总指挥,同时起用退职回家的沂州人、前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全力镇压徐鸿儒的起义军,企图收复邹县。孟子六十六代孙孟承光也带领乡勇协助官军攻城,被义军打退。义军攻破孟府,将孟承光及其长子孟宏略杀死。

当时,由于满州统治者企图入关,辽东战争拖得明统治者疲惫不堪,无力派兵围剿徐鸿儒,客观上为徐鸿儒的义军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徐鸿儒趁此机会以邹县为中心,用较长时间和较多兵力固守这座城池,并以此为根据城,派遣部队进攻兖州、曲阜,西攻巨野,还远征沛县、日照和郯城,横戈运河,纵横驰骋于鲁南广大地区。

为了扑灭徐鸿儒起义的熊熊烈火,明政府下令山东都司杨国盛、廖栋召募兵丁,汇集乡勇,加紧训练,并调派官兵,协助进剿义军。由于几路官军的联合围攻,远征的义军被官兵打败,郓城县城也被官兵夺回,进军受阻,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此时,徐鸿儒沉着应战,冷静分析,统观全局,积极寻找战机,并鼓励将士振奋精神,一往无前。

六月三十日,山东都司杨国盛、廖栋合军攻打邹县,敌众我寡,城中义军形势危机,徐鸿儒当机立断,力排众议,放弃争夺巨野、郓城,挥师东进,三渡运河,抄袭官兵后路。杨国盛、廖栋招架不住,随解邹县之围。七月,徐鸿儒经过侦察,决定灵活用兵,避实击虚,直插运河重要渡口夏镇,抓住京杭运河的咽喉,切断朝廷漕运粮饷的通道,并在彭家口截获官府粮船40艘,为了集中兵力迎击官军,徐鸿儒命令义军猛烈攻击,曲阜知县孔闻礼据城固守,数月攻城不下。这时,山东司杨国盛援兵又到,徐鸿儒决定放弃攻城计划,一方面佯攻曲阜,主力却抄袭官军营,把杨国盛杀得落花流水,敌将张榜被杀死,义军收获了大批粮草和武器。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响应徐鸿儒的农民起义又风起云涌,于弘志于七月在武邑和景州交界的白家屯起义;九月,泽县的康傅夫率众起事;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恩贤起义,声援徐鸿儒,四川白莲教徒也纷纷起义响应徐鸿儒。一时间,起义的烽火漫天烧起,大有席卷全国之势,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

更多文章

  • 徐鸿儒起义的背景:徐鸿儒借助白莲教发动民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1622)又名徐涌,明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巨野县城内徐街人。徐鸿儒﹐本名徐诵﹐山东钜野县人﹐后迁居郓城。早年参加白莲教。明天启年间(1621—1627),他发动并领导的曹州农民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徐鸿儒年轻时代,正处于明朝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当时,白莲教在民间正秘密流传

  • 徐鸿儒起义简介:明朝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徐鸿儒,农民起义,明朝,,徐鸿儒起义

    徐鸿儒起义是发生在明朝后期的一次农民起义,由起义首领徐鸿儒领导。 徐鸿儒(?-1622年),山东省巨野人,白莲教徒,明末民变首领。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在郓城举旗反明,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当地农民“多携持妇子、牵牛架车、裹粮橐饭,争趋赴之,竞以为上西天云。”。义军头带红巾,先得巨野

  • 九边重镇的衰落:明朝的九边重镇如何被弃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边重镇,明朝,边防,

    由于边防的驰坏,也是从成祖时逐渐开始的。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成祖却命内地的军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

  • 解密:明朝九边重镇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九边重镇,明朝,边防,

    明太祖北伐成功将元军赶出了长城以北地区,并未赶尽杀绝。元朝的残存势力虽然经常互相残杀,有时强盛有时衰弱,但一直侵扰明朝的边境,企图卷土重来。因此,明朝自建国起,其国防就一直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过,直到亡于李自成。洪武年初,朱元璋即在北方设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

  • 解密:明朝的九边重镇具体是指的那九个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九边重镇,明朝,边防,

    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

  • 九边重镇简介:明朝用以掌控边陲的九大重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九边重镇,明朝,边防,

    九边,又称九镇,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 解密:宋真宗咸平之治执行过哪些政治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真宗,咸平之治,北宋,

    廉政理念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奉公,要公

  • 宋真宗咸平之治背景:宋真宗上台后励精图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真宗,咸平之治,北宋,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

  • 宋真宗咸平之治简介:北宋中期的辉煌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真宗,咸平之治,北宋,

    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赵恒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

  • 解密:宋仁宗庆历新政到底是怎么最终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

    封建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这对宋代来讲更是如此。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