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土司制度后遗症日趋严重

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土司制度后遗症日趋严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861 更新时间:2023/12/26 14:18:57

土司制度是在唐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彻。有些士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甚至土司家族内部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彝族禄氏家族因争夺土府继承权,互相残杀。

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君主,已经开始酝酿解决这个问题。改土归流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条件已趋成熟。

标签: 改土归流土司雍正

更多文章

  • 扬州十日的背后原因:清军为何决定大规模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要言之,原因有四:1.清朝入关之初,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矛盾、取消苛捐杂税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进行抵抗。1645年,前明降臣孙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挤,向多尔衮建议重新采取剃发易服之策,多尔衮认为此时已占领北京,大势已定,便采纳了这个建议。清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645年7月8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

  • 扬州十日简介:清军一场报复的性的残酷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扬州十日,扬州屠杀,史可法,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

  • 嘉定三屠的历史遗迹:嘉定原址上有哪些纪念场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令,嘉定反清运动基本平息下来。关于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朱子素《嘉定乙酉纪事》称:“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剃发令对当时

  • 嘉定三屠的经过:嘉定三次屠杀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九,清军破南京,弘光帝南逃。三十日,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朝授县令张维熙到任。是日,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百人,白布裹头,昼伏东门外时家坟,晚间各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逃之夭夭。二十七日,吴志葵再临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闰六月初七,明降将李成栋部骑兵

  • 嘉定三屠的历史背景:清朝执行强制性的剃发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定三屠,剃发令,屠杀,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

  • 污蔑: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影响到大明的国运和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和,下西洋,大明,,郑和下西洋

    郑和,公元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保(后又称三宝),11岁时被俘进宫,后来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朱棣登基,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郑和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

  • 郑和下西洋 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1、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

  •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何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

  • 郑和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为什么要七次下西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个人觉的这很好笑,这个方法可行吗,海外那么大,建文要是真的跑到海外,

  •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和下西洋,明代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