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历史上皇后、皇上、妃嫔分别住在哪个宫殿里(太极宫)

唐朝历史上皇后、皇上、妃嫔分别住在哪个宫殿里(太极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96 更新时间:2023/12/27 19:38:55

导读:唐代在长安有三个宫殿区,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这三个宫城不是同时建造的,也不是同时作为帝生活的中心。太极宫兴建于隋代,当时称为大兴宫。唐初的两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极宫。大明宫原是一座避署用的宫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扩建后的大明宫从此成为唐帝王的主要居处。兴庆宫的前身是唐玄宗即位以前的邸宅,唐玄宗即位后,将此地扩建,形成又一个宫殿区。兴庆宫的规模不及太极宫、大明宫,但装修极为华丽。玄宗时成为皇帝听政与生活的中心。

安史之乱中,兴庆宫遭到严重破坏。唐代后朝皇帝一般不居住在这里。 太极宫兴建最早,被认定为正式的宫城。太极宫的正门为承天门,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节庆日及外国使臣来会,皇帝便登承天门主持盛典,其间设宴奏乐。太极殿是皇帝朝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 太极殿北门叫玄武门。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来说,玄武是由北方七个星宿组成的星象。在神话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唐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李世民夺嫡事件——玄武门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在唐代,皇宫的内外朝有了明确的区分。太极殿以北、包括两仪殿在内的数十座宫殿构成内朝,是皇帝、太子、后妃们生活的地方。

内朝又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称为东宫,是太子居住和读书的地方。西路为掖庭宫,是皇帝与后妃们的居住处所。两仪殿是内朝的主殿,居中轴线上,皇帝日常听政也常在这里进行,唐中叶以后,多在这里举办帝、后的丧事。两仪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龙殿,是唐中期皇帝常住的宫殿。唐代皇帝的寝殿都叫做长生殿,取其吉祥意义。《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是皇帝在华清宫的寝殿。 太极宫内有三泓水池,即东海池、北海池、南海池,为帝王、后妃们泛舟之所。据史书上说,玄武门事件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池中泛舟。可见唐太极宫的规模很大,在宫北部的海池内,竟然听不到玄武门的动静。 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叫东内。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

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 大明宫扩建后比太极宫规制更大,又依山而建,雄伟壮丽。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上,整个殿高于平地四丈。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听政,可俯视脚下的长安城。殿前有三条“龙尾道”,是地面升入大殿的阶梯。龙尾道分为三层,两旁有青石扶栏,上层扶栏镂刻螭头图案,中下层扶栏镂刻莲花图案,这两个水的象征物是用来祛火的。 含元殿前有翔鸾、栖凤二阁,阁前有钟楼、鼓楼。每当朝会之时,上朝的百官在监察御史的监审下,立于钟鼓楼下等候进入朝堂。朝会进行之际,监察御史和谏议大夫立于龙尾道上层扶栏两侧。 大明宫与其地基龙首山似乎构成一幅龙图,龙首山为头,含元殿座镇尾腹,驾驭著巨龙,殿前的龙尾道,阶梯麟麟,形似龙尾。 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朝见群臣、听政的地方。

宣政殿东西两廊有门,东为日华门,西为月华门,门外是政府办公机关和史馆、书院。含元殿之后的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皇帝可以在便殿接见重要或亲近的臣属,办理政务。在便殿办公可以免去在宣政殿办公的很多礼节。紫宸殿之后,为大片散落的宫殿群,皇帝可以随意游玩、居住。 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宫殿是麟德殿,它由前、中、后三座殿宇组成,当时又称为“三殿”,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三倍。宫中盛大的宴会,多在麟德殿举行。 大明宫内,中轴绕北部为太液池的所在。唐太液池与汉太液池同名,但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城外。唐太液池供帝后荡舟、赏月。池中有凉亭,池的周围建有回廊、殿宇,皇帝也经常在太液池大宴群臣。 唐朝三座宫城之外,又有三座大型苑囿,分别为西内苑、东内苑、禁苑。

西内苑在太极宫之北,苑内有宫殿若干,其中弘义官是李世民为秦王时居住的地方,即位后改名为大安宫。贞观四年,退居太上皇的高祖李渊搬迁到大安宫,贞观九年,李渊病逝于大安宫之垂拱殿。东内苑在大明宫的东南角上。 苑内殿有承晖殿、龙首殿,看乐殿、毬场亭子殿;院有灵符应圣院,唐僖宗崩于此处;池有龙首池,引龙首渠水注入,后又将池填平,改建为鞠场。坊有小儿坊、内教坊、御马坊。 三苑之中,禁苑的规模最大。东、西两苑只有方圆一两里,而禁苑地处唐都长安西北部的大片地区,北枕渭水,向西包揽了汉长安城,南接宫城,周廻一百二十里。禁苑中有柳园、桃园、葡萄园、梨园,充满生机。数十座闲雅的小亭散布于苑中,在各个景点附近建有宫殿,供帝后们设宴观景并休息之用。在汉宫阙的遗址上,重建了著名的未央宫和数座亭台。禁苑中还饲养著多种禽兽,皇帝兴之所至,便前来游畋。

标签: 唐朝皇宫宫殿太极宫

更多文章

  • 建章宫遗址:仅剩下夯土台基和汉代的石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建章宫,汉武帝,行宫,

    建章宫前殿遗址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台基仍残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础石。出土有西汉常见的几何中纹铺地方砖和“天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等,其西北的东柏梁村还出土有一长方形陶质建筑脊饰构件,上有“延年益寿,与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铭。1957年由陕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

  • 建章宫的建筑结构:主要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建章宫,汉武帝,行宫,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

  • 建章宫简介:汉武帝太初元年建造的行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建章宫,汉武帝,行宫,

    建章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

  • 华清池背后的历史文化:为什么唐代在这筑行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地方志记述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

  • 华清池名的历史由来:华清池为什么叫华清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 华清池简介: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华清宫(华清池·骊山)景区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邻。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园区内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

  • 颐和园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光绪曾被软禁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十六年(1890),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

  • 颐和园的园藏文物:虽屡遭劫掠仍有四万余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千年(1860),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

  •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颐和园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 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

  • 颐和园的历史沿袭:颐和园是如何被破坏与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金明时期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朝弘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