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章宫的建筑结构:主要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

建章宫的建筑结构:主要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836 更新时间:2024/1/17 21:49:46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建章前殿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道。宫城内北部为液池,筑有三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雨露。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但至今遗址犹存.

标签: 建章宫汉武帝行宫

更多文章

  • 建章宫简介:汉武帝太初元年建造的行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建章宫,汉武帝,行宫,

    建章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

  • 华清池背后的历史文化:为什么唐代在这筑行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地方志记述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

  • 华清池名的历史由来:华清池为什么叫华清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 华清池简介: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清池,唐朝,杨贵妃,

    华清宫(华清池·骊山)景区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邻。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园区内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

  • 颐和园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光绪曾被软禁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十六年(1890),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

  • 颐和园的园藏文物:虽屡遭劫掠仍有四万余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千年(1860),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

  •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颐和园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 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

  • 颐和园的历史沿袭:颐和园是如何被破坏与重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金明时期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朝弘治七

  • 颐和园简介: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颐和园,园林,清朝,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

  • 龙门石窟的主要建筑:龙门石窟有哪些重要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龙门石窟,佛教,北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龙门夜景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