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443 更新时间:2023/12/27 16:13:19

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和氏璧本应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到了赵国。

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标签: 和氏璧

更多文章

  • 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简介资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和氏璧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

  • 芈月传中和氏璧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芈月传,和氏璧

    中行期和范贾对外放出和氏璧的消息,打算抬高价格。张仪因早年和氏璧被盗一事受过屈辱,请芈月帮忙周旋,买下和氏璧,借以找出当年盗玉的真凶。芈姝也参与了和氏璧竞价,范贾担心局面不可控,中行期却嘱咐范贾,最后的买主,只能是芈月。宫中传言“得玉者得天下”,芈姝打算破釜沉舟与芈月竞价到底。芈月派出去的穆辛和芈姝

  • 长得像卷卫生纸 “芈月”版和氏璧引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和氏璧,芈月传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的一块玉璧最近“火”了。因为剧情需要,《芈月传》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璧——和氏璧。有网友吐槽,这“芈月”版的和氏璧,怎么越看越像卷筒卫生纸啊?外形不像一般的玉璧这两天,一组《芈月传》里的和氏璧在微博上被网友疯传,截图中,孙俪扮演的芈月对着这“稀世珍宝”赞叹:“这就是和氏璧

  • 揭秘:历史上的疑案 传说中和氏璧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氏璧,疑案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压,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 阿房宫的主要建筑:阿房宫里有哪些重要景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在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阿房宫名的历史由来:阿房宫是如何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

  • 阿房宫简介 揭秘昔日秦帝国的天下第一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阿房宫,项羽,秦始皇,

    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 大明宫名的历史由来:大明宫为什么叫大明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明宫,唐朝,唐玄宗,

    大明宫位于隋朝皇宫大兴宫(唐称太极宫)之东北,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大明宫是唐长安

  • 大明宫的历史沿袭:大明宫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宫,唐朝,唐玄宗,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

  • 咸阳宫的历史沿袭:咸阳宫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咸阳宫,秦朝,皇宫,

    《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国颁布了一批旨在封建变革的法令,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都城从栎阳迁往咸阳,商鞅“作为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此处“宫廷”即秦国首都咸阳城中的王宫,自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它一直为秦的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