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赛儿起义轶事:首领唐赛儿竟然一直不知所终

唐赛儿起义轶事:首领唐赛儿竟然一直不知所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34 更新时间:2024/2/11 17:47:13

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

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现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

在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明朝统治者派柳升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起义军将领全部处死。但是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已逃走,这使永乐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

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帝在同年三月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

标签: 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更多文章

  • 唐赛儿起义的经过:唐赛儿起义是如何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一封奏折由直隶沂州卫传到了永乐帝手中:“莒州贼董彦杲等聚众两千余人,以红白旗为号,大行劫杀,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杀其从者,势甚猖獗。”这就是唐赛儿起义。实际上,在沂州卫上奏之前的几个月,唐赛儿的教众已经起义。唐赛儿的部下董彦杲、刘俊、宾鸿等率众两千余人,占据益都卸

  • 唐赛儿起义的历史背景:其发展有着明教的依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明教的影响山东蒲台在元朝末年曾经是红巾军控制的地区,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便派毛贵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地,从此这一带在红巾军控制下,明教也从此深入到民间,直到明初,明教作为一种民间传播的秘密宗教,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影响。蒲台县城(今属滨州市)年轻女子唐赛儿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间宗教

  • 唐赛儿起义简介: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有着怎么样的悠久历史?(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

  • 大宛大事记:中亚古国大宛发生过什么样的大事?(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公元前4~2世纪中叶,塞种人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其中一支凡列出来,称为大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委派韩不害率使团出使大宛,希望以重金换取天马。大玩亡不愿贡马,又贪图汉朝财务,将韩不害杀死。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众数万进攻大宛城。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大军死伤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国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大宛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先到达大宛。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与大宛爆发战争,大

  • 刘六刘七起义的结局:刘六刘七起义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农民军的失败原因,一是与明军相比,势单力薄,刘六军队虽号称数万人,但多是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没有作战经验,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极少。二是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虽具有机动灵活的特色,可以出其不意,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缺乏牢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士兵疲于奔走,兵员和军需补给都有一定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三

  • 刘六刘七起义的经过:这场起义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明朝政府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

  • 刘六刘七起义背景:明朝的马政实施日益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以后,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就是这种历史背景的产物。明朝中叶,河北农民深受政府的马政之害。为保证明军边马的供应,自明初以来,明政府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马户的徭役负

  • 刘六刘七起义简介:明朝中叶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又称刘六刘七民变是指明中叶爆发于明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