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赛儿起义的历史背景:其发展有着明教的依托

唐赛儿起义的历史背景:其发展有着明教的依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507 更新时间:2024/1/25 6:11:32

明教的影响

山东蒲台在元朝末年曾经是红巾军控制的地区,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便派贵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等地,从此这一带在红巾军控制下,明教也从此深入到民间,直到明初,明教作为一种民间传播的秘密宗教,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影响。

蒲台县城(今属滨州市)年轻女子唐赛儿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间宗教传播的环境中,自幼便开始诵读佛经,并以“佛母”自称。而她又略通武艺和兵法,效法元末红巾军,以白莲教联络民众,她的丈夫林三,也是明教成员,而且很可能是当地明教的领导者,只是较早去世,于是当地明教的秘密传播便由唐赛儿承担起来。唐赛儿的传教范围不仅仅在蒲台,到她发动起义的前夕,除蒲台之外,益都、诸城、安州、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都发展了大量教众。传说是唐赛儿一次祭奠丈夫归来时,在山麓见到石罅中露出一个石匣角,挖出来看,匣中有天书、宝剑等物,从此她便通晓法术,运用神剑,剪纸人马作战,完全成为了一个真正为教众们所信奉的“佛母”。但这显然只是唐赛儿为传播明教的宣传,而实际上她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是因为她能够真正有助于那些失去生计的贫民。

战乱与饥荒

元朝末年,山东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战后的经济破坏相当严重,明初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但是直到洪武后期,对于流民的安置,生产的恢复,仍然一直是令朝廷感到困难的问题。太祖死后,燕朱棣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夺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山东一带又成为重要战场,尚未完全恢复的生产重遭破坏。

明成祖即位之初的山东一带,大部分地区百姓困顿,商贾不通,满目疮痍。对于这种情况朝廷是十分清楚的,朱棣曾经说过:“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调理之,庶几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

对于在“靖难”中“供给特劳”的北平及永平、保定一带“顺民”,朱棣夺位后还能够想到给予一些特殊的优免,然而山东地区却不在此列。所以永乐间,当山东饥民需要赈济时,许多地方已是仓无储粟,不得不“于近旁军卫有司所储给赈之”。

在以后的多年中,山东又连续爆发了几场大的灾害。永乐四年(1406),山东济南府发生蝗旱灾害。饥民中疫疠流行。同年青州府乐安等州一次上报的户绝田地便多达七十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亩。

而永乐后期,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徭役征敛不息,加上连年天灾,民众困苦。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沉重的赋役和连年的灾荒给山东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寻找生路的农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了对宗教的信仰上面,唐赛儿所发展的教众很快便多达数万人,从而令地方官府感到畏惧与束手无策。

标签: 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更多文章

  • 唐赛儿起义简介: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赛儿,唐赛儿起义,朱棣,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有着怎么样的悠久历史?(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汉武帝时,张骞到达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高原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宛王听说张骞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导和译人将张骞护送到了康居。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

  • 大宛大事记:中亚古国大宛发生过什么样的大事?(大宛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公元前4~2世纪中叶,塞种人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其中一支凡列出来,称为大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委派韩不害率使团出使大宛,希望以重金换取天马。大玩亡不愿贡马,又贪图汉朝财务,将韩不害杀死。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众数万进攻大宛城。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大军死伤

  • 解密:中亚古国大宛国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宛,西域,汗血宝马,,大宛国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大宛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先到达大宛。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与大宛爆发战争,大

  • 刘六刘七起义的结局:刘六刘七起义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农民军的失败原因,一是与明军相比,势单力薄,刘六军队虽号称数万人,但多是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没有作战经验,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极少。二是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虽具有机动灵活的特色,可以出其不意,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缺乏牢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士兵疲于奔走,兵员和军需补给都有一定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三

  • 刘六刘七起义的经过:这场起义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明朝政府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

  • 刘六刘七起义背景:明朝的马政实施日益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以后,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就是这种历史背景的产物。明朝中叶,河北农民深受政府的马政之害。为保证明军边马的供应,自明初以来,明政府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马户的徭役负

  • 刘六刘七起义简介:明朝中叶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响马盗,明朝,刘六刘七民变,,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刘七起义又称刘六刘七民变是指明中叶爆发于明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 汗血宝马在中国的发展:马种曾经被数次引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汗血宝马,大宛国,中亚,

    日本马匹研究人员清水隼人在东京大学举行的马匹研究会议上,宣称他在中国新疆天山附近发现“汗血宝马”。从他所提供的照片可以发现,那匹被称为“汗血马”的肩膀处确实流出鲜血一样的液体。据清水介绍,那匹马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的汗水。这与中国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汗血宝马"不但

  • 汗血宝马的历史传说:为何汉武帝要寻访汗血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汗血宝马,大宛国,中亚,

    汗血宝马的传说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了有关西域诸国的情报,其中就包括大宛宝马的传说。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