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乐不思蜀并非是掩饰:刘禅不存在复国的可能

刘禅乐不思蜀并非是掩饰:刘禅不存在复国的可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065 更新时间:2023/12/23 0:46:18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邓艾率军在绵竹打败了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刘禅投降。第二年,刘禅全家来到洛阳,魏国皇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这时候,魏国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节目给刘禅看。跟随刘禅到洛阳的人都感到了亡国的悲伤,唯独刘禅却无动于衷,嬉笑如常。看到这种情况,司马懿对贾充说:“一个人没有情义,难道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了吗?即便是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能辅佐他保全,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这样,殿下您又怎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说:“会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在这儿很快乐,不思念蜀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说了这件事情,求见刘禅,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该哭泣着回答他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问他时,刘禅就按照郤正教他的说了,司马昭说:“怎么这话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语气!”刘禅吃惊地看着司马昭说:“您说的话的确没错。”引起了司马昭周边的人一阵大笑。

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一般解释是,刘禅乐而忘本,后来逐渐演变为,乐而忘返。作为刘禅来说,能够说出这种话,不思故土,是一种无情背亲的表现,作为曾经的一国皇帝,恐怕没有再比他更无心无肺的了。可是却有人认为,刘禅的装疯卖傻,是在养晦自保的同时,还保护着一大批降臣,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刘禅的乐不思蜀,真的是一种智慧吗?或者说,刘禅这样装疯卖傻,真的能够自保和保护曾经的部下吗?回答是否定的。

假如不是这样,就是说,刘禅真心是思蜀的,那么,郤正教他说的话,不是暴露了他的真心所想吗?如果司马昭想杀他,是不是完全可以抓住他后边这句话而做文章?至于对官员们的保护,就更是无从谈起,一个亡国之君,他又怎样保护得了他人?官员们的死活,关键在于能不能为司马昭所用。比如说那个出主意投降的谯周,司马昭是一定要用他的,用不着别人保护。还有这个郤正,是他写的投降书,假如不是这样,就凭他教唆刘禅的那句话,司马昭完全有理由杀了他。更何况,官员和刘禅不同,官员被任用,是有实际权力的。否则,关羽全家被庞德的儿子所杀,为什么刘禅保护不了?

假如刘禅真是在装疯卖傻,也就是说他在司马昭面前演戏,试想,这是要多么高超的演技?司马昭连他后面的话都听出来是郤正的口气,刘禅那点点本事,又怎能骗得了司马昭!

所以,真实的情况,只要刘禅没有复国的行动,司马昭就不会杀他。而刘禅是在魏国军队还没有到达成都时就已经投降了,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指望他回去复国?

司马昭为什么不杀刘禅和原来蜀国的大臣呢?应该说是各有原因吧。

从刘禅来说,他既不是司马昭关注的重点,又可以成为昭示天下的榜样。司马昭关注的重点是魏国的皇帝曹奂,一个投降了的皇帝,其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和手里的这个魏国皇帝相比的。但这个投降的皇帝是有用的,那就是对东吴的示范作用。因为这时候吴国还没有亡,留着刘禅,就会给东吴的皇帝以及大臣一个很好的示范。所以说,一个没心没肺的刘禅,是最符合司马昭的要求的。假如把刘禅杀了,东吴的人还会考虑投降一事吗?有人还拿东吴孙皓的例子和刘禅相比,其实这两者根本就没法比。孙皓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投降,死于太康五年(公元284),而这时候,刘禅已经死了十三年。孙皓死的时候,司马家已经篡魏第二十个年头了,吴国投降也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这个时候的曾经的敌国皇帝,还有用吗?设想一下,假如刘禅处在孙皓的时间点上,郤正也让他装,刘禅也按照郤正叫他的说:“我很想念蜀国,那儿有我父母的坟墓啊!”已经做了二十年皇帝的司马炎会不会借机会说:“好啊!我成全你,你就永久地在地下陪伴着你的父母吧!”

对于臣子也是这样,归顺的就用,不归顺的才杀。无论是东吴还是蜀国,都有人在晋朝时为官,也都有人因为不愿意做贰臣而自杀和被杀。比如说那个谯周,《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当时晋文王(司马昭)担任魏相国,由于谯周有保全蜀国的功劳,就把他封为阳城亭侯。晋文王又下达文书征召谯周,他出发后到了汉中,被疾病所困不能再往前走。……晋国新帝(司马炎)继位后,接连把诏书下达到谯周所在的地方官府,让他们敦促谯周出发。谯周这才带病前往洛阳,泰始三年时到达。谯周因病卧床不起,朝廷就到他家任命他为骑都尉,谯周说自己没有功劳,请求交还爵位和封赏的土地,朝廷都没有答应。”你看司马氏对谯周是多么的厚重!如果不是谯周有“全国之功”(劝刘禅投降),他会这样被司马氏看重吗?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司马氏的需要,而司马氏的需要,不是一个装疯卖傻的刘禅,而是一个无心无肺的刘禅。同样的情况,司马昭也是在强调刘禅的无“情”,而不是强调的“义”,更不是强调的“廉耻”。郤正的话也同样是在“情”这个范围内,也就是说,大家都强调的一个“情”字,与政治无关,也与智慧无关。如果一定要说这是刘禅的智慧,那么,这种无情、无义、无廉耻的智慧,我们永远不要也罢。

标签: 刘禅乐不思蜀诸葛亮

更多文章

  • 阿斗刘禅: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所隐含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乐不思蜀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

  • 历史上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真的是种政治智慧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刘禅,乐不思蜀,三国

    邓艾偷袭阴平破诸葛瞻于绵竹兵临成都,后主刘禅竟然不做任何抵抗束手就擒,很多人认为,刘禅选择了投降,是为天下苍生计,是大智若愚之举。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第一,百姓真的免遭涂炭吗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锺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寥寥数语将成都惨遭杀戮的景象

  • 三国最美的女人:谁是倾倒建安三曹的洛神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曹,曹操,三国

    洛神甄宓是中山无极(今河北省定元县)人,祖上出了一位名人,叫做甄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时做过太保、大司马。甄宓一出生,就带有传奇色彩。据说,其母怀她时,每每睡觉,总梦见一仙人,手持玉如意,站在旁边守护着她。临产时,那仙人又入得房中,将一件玉衣盖在她身上。紧接着,甄宓就呱呱落地。在那个时代,这种虚无

  • 满城之战的成功经验以及成功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满城之战,满城之战的评价

    满城之战,辽人为报宋军围燕京之役而来,战前目标是进攻镇州,但这其实并不是其此战的真正目标,因为镇州、定州、关南是宋军河北边境屯兵的重镇,决不会让辽军轻易夺取的,如果辽人真的要蚕食宋朝疆土、占领军事重镇的话,事先应有更加细致的筹备,所以料想其目的不过是侵边掠夺,顺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镇州更好,取

  • 满城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满城之战,满城之战的评价

    公元979年7月初,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城西)被辽军打败。9月,辽燕王韩匡嗣、耶律休哥等又率军南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进至河北满城,与宋军遭遇。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麻痹韩匡嗣,然后,以一部突然进至辽军阵前,一部迂回到辽军背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史称满城之战。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

  • 满城之战的战果和历史影响:挽回了大宋朝国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满城之战,古代战役,宋朝

    满城之战,辽人为报宋军围燕京之役而来,战前目标是进攻镇州,但这其实并不是其此战的真正目标,因为镇州、定州、关南是宋军河北边境屯兵的重镇,决不会让辽军轻易夺取的,如果辽人真的要蚕食宋朝疆土、占领军事重镇的话,事先应有更加细致的筹备,所以料想其目的不过是侵边掠夺,顺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镇州更好,取

  • 满城之战简介:大宋朝与大辽之间的拉锯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满城之战,古代战役

    公元979年7月初,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城西)被辽军打败。9月,辽燕王韩匡嗣、耶律休格等又率军南进,攻镇州(今河北正定),进至河北满城,与宋军遭遇。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麻痹韩匡嗣,然后,以一部突然进至辽军阵前,一部迂回到辽军背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史称满城之战。辽乾亨元年七月,宋攻辽高粱河之战

  •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中刘邦最敬佩为何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这是很高的礼节,一般只有前代帝王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相比其他三人,信陵君有何

  • 历史上与黄歇齐名的战国四公子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四公子,黄歇,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即指信陵君(魏国)、孟尝君(齐国)、平原君(赵国)、春申君(楚国)。战国末期,“秦王扫六合,挥剑决浮云”,秦国日益强大,各诸侯国岌岌可危。各国的贵族为了对抗强秦的入侵,改变灭亡的结局,大肆网罗人才,豢养宾客,求“士”(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食客)之风盛行。这里面,以战国四公子为代表。历

  • 历史上的“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为何会身死家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黄歇,考烈王,战国四公子

    原标题 :千年犹叹春申君文公元前238年,楚国考烈王病逝,身为相国、时年已77岁的春申君黄歇前去奔丧,被刺客杀死在棘门之内,随后全家老小全部被杀。春申君作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担任楚国相国长达25年,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辉煌,如何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身死家灭?且让我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回到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