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40 更新时间:2024/1/1 23:40:29

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大家好,我是文物讲解员牛Bo。其实,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据《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你看,司马光砸的是瓮,缸和瓮是同一种玩意儿吗?

缸和瓮这类盛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的陶器中可以发现它们的源起和雏形。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高约半米,造型呈口大底小的直筒形,敞口、厚圆唇,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显然,它不能盛水或粮食,而是用来装殓尸体或骨殖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棺材。那时的丧葬习俗是用两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又称缸葬,但并不局限于用瓮或缸,还有如盆、罐、瓶、鼎等。它们也并非为丧葬专门烧造,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时在器物底部钻以小孔来通气,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死人呼吸,也取灵魂由小孔升天之意。

那这件陶器该称为瓮还是缸呢?看图说话。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高47.0cm,口径32.7cm,底径19.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无法听到远古先民说的话,如何发音和表白。但通过他们留下的图像可以知道他们表达的意思。这件彩陶上绘有一幅画,左边是一支叼着鱼的白鹮,似乎是说明这件陶器可以盛水,用来放置捕获的鱼。画面右边,是一柄石斧,这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用途广泛,除砍伐耕种外还可用作武器,甚至上升为部落首领(巫师)的权杖,被赋予权威和仪轨的神圣涵义。殊不知,这石斧,也揭示了这件彩陶的名称,斧,如其图像结合象形文字甲骨文所示。

斧立于地上,表示其形,即缶,音与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引申其用途,即工。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所以,后世把这件彩陶形状的器物,叫做缸,一般用来盛放水或食物,但不仅限于饮食,而有某种供奉或祭祀的意味。时至今日,在过春节时,很多地方的人们有把装满水缸、米缸的风俗,祈求饮食无忧、吃饱喝足。也有将“送灶”的祭品放在米缸中,寄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水缸放置在屋外门前或庭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灭火。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逢天干物燥、夜黑风大,不但容易起火,还会火势蔓延、殃及四邻,水缸兼具消防设备的功能。而今,在故宫可看到铜质或铁质的巨型水缸,平时贮满清水,古时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取门前之大海之意。据《大清会典》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今余231口。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505)铸造的铁缸,上奢下敛,两耳有铁环。铜缸则多为清代铸造,腹大口阔,两耳加兽面铜环。为防止缸中之水结冰,延误救火,在立冬到来年惊蛰,宫人都要给大缸“穿衣戴帽”、在缸下燃炭保温,以备不时之需。

金海(鎏金铜缸) 铭文“大清乾隆年造” 高1.2m,直径1.66m 鎏金铜缸为紫禁城门海的最高等级,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共有18口,每口可盛水约三吨。腹圆口阔,外表鎏金,富丽堂皇,而且装饰精美,两耳有兽面铜环,与门铺首相类,形象为龙子之椒图,其性通灵不寐,用以镇守门户、巡视预警。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载,每口鎏金铜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五百多两,鎏金使用黄金一百两。据说庚子年八国联军犯北京,缸上黄金被联军士兵刮去,或许吧。

瓮与缸的功能相同,但似乎缺少了神的意味,是基本的家居日常用具。瓮之字形,上公下瓦。瓦,以土烧造的器物;公,作双手提起一盛器之形状。从字形上看,瓮用来盛水或粮食的陶器,与罐和瓶相类,小口束颈鼓腹,腹部或有系,用以穿绳便于提拎和运输,腹部以下收窄,可放置在地上的坑里以保持稳定性。

旋涡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距今约4200年 高52.2cm,口径19.6cm,底径12.5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瓮体型硕大圆满,纹饰壮观,被誉为“彩陶王”。其表面彩绘在黑线中套以红色,如河水漩涡一般相互连环,水涡之下为起伏的波浪。这体现了先民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神的敬畏,也似乎暗示这大瓮是用来盛水的,究其容量,当在百升以上。

看到瓮,往往想到一个典故:请君入瓮。事在则天皇后天授二年(691),有人告发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串通谋反,武则天来俊臣审查。案子不好办,来俊臣先礼后兵,请周兴喝酒。席间,来俊臣请教周兴:“囚犯死不认罪,该怎么办呢?”周兴说:“这太容易了,取一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把囚犯放入瓮中,有什么不承认的呢?”来俊臣于是按照周兴所说照办,对周兴说:“兄台被告状检举了,请进瓮说话。”周兴惶恐,立马磕头认罪。周兴所说的法子,被炭火烤的生不如死倒在其次,关键在于,人进到瓮里,进去容易出来难,正如歇后语说的:瓮中捉鳖——手到擒来。为什么呢?因为瓮是束颈小口,把人塞进去容易,就出溜一下,但人若想钻出来,很容易就卡住了,动弹不得,除非把瓮砸了,立马解脱。这也是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瓮的原因。

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陶器逐渐被瓷器取代,但它们的形制自古至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我们的印象里,缸一般是粗瓷,坚硬且壁厚,甚至不乏有石质、铜铁铸造的大缸,因为它承担着灭火救命的功能,必须坚固耐用。但瓮则不同,它在后世甚至一直保持着陶器的本色,即便是瓷器,也较为低端粗鄙,属易碎品。有个成语叫瓮牖绳枢,就是拿破损的瓮做窗户,形容家里穷。也显见在广大市井村落,破瓮是很常见的。

缸和瓮,如一个器物的两种变体,一个大口,一个小口;一个光于门庭,一个隐于树下;一刚一柔、一阳一阴。正如其字形所体现的,同为瓦器,缸为工,工于心计,是一个人的制度和规矩;瓮为公,天下为公,是所有人的大同和民生。《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不是饮宴的靡靡之声,而是当政者的心声,缸声洪亮,瓮音悠长,刚柔相济、阴阳交泰,是为和。什么是和?就是缸与瓮里有粮食,有“和”才会知礼节守规矩,才能天下太平、歌舞升平。

越窑大瓮 唐代晚期,约公元9世纪 这是两只在印尼海域沉船中打捞出水的大瓮,并不是用来装饮用淡水的,而是装满中国外销的各种瓷器。大瓮高约一米,最大直径超过半米,里面的瓷器除用草绳或竹篓扎紧,缝隙间还会撒上绿豆。绿豆发芽后将缝隙填满,避免瓷器在运输过程相互挤压和磨损。

回到司马光砸那玩意儿的故事。如果小儿掉到缸里,伸手把住口沿并不难,至少可以探出头,不会被淹死。而掉进瓮里,则难以出头。如果是缸,以司马光小童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把缸击破。如果是瓮,以石击卵,一击即碎,瓮中小儿秒秒钟可以脱身得救。所以,司马光砸的是瓮,不是缸。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机智,对事物和情形的判断力,所以他的事迹才能一鸣惊人,“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图被称作《击瓮图》,很多人画过,如下图,但都画错了,把水缸砸了一个洞,小儿从洞里爬出来,想想就不可能,这不合常理啊,你爬一个我看看。

司马光砸瓮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童“皆弃去”,估计都吓傻了。为什么司马光能临危不乱、措施得当呢?因为他“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读书太重要了,读书改变命运。长大后,他历仕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历来受人景仰。他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你看不看无所谓,但至少是自宋代以来历朝各代皇帝的必修课吧。这说明什么问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出名要趁早!

本文原名《司马光砸的是啥缸》,选自豆瓣阅读牛宪锋专栏《什么玩意儿——典故里古物的秘密与真相》

迟迟钟鼓初长夜,葡萄美酒夜光杯。莫使金樽空对月,玉枕如冰笙似水。在日常熟知的典故和诗词歌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古代的器物。你可知道它们的样子、用途和价值,又有怎样的流传、演变和故事?我是文物讲解员牛Bo,且让我追根溯源、刨根问底,撕一撕这些古物背后的秘密和真相。

标签: 司马光司马光砸缸

更多文章

  • 司马光坚决不纳妾不狎妓之谜:一生只有一个老婆(司马光砸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光,北宋,司马光砸缸

    中国古代是事实上的一夫多妻(或曰一妻多妾)制度,对于那些身居高位、或者家财万贯的男子来说,妻妾成群、美女相拥是很正常的现象。男人多数荷尔蒙挥发快、欲望强,好色成性,不但家里“红旗不倒”,莺莺燕燕的;外面还要“彩旗飘飘”,逛妓院,养小蜜。特别是北宋王朝,赵家天子历来重视文人官宦,士大夫们多生活富足宽裕

  •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简介(司马光砸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砸缸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

  • 汉匈和亲的原因 西汉为何要和匈奴和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匈和亲,汉朝,匈奴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利用和亲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逐渐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西汉时期的几次和亲的内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叙述的方

  • 汉匈和亲说的是东汉吗?汉匈和亲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匈和亲,匈奴,汉朝

    汉匈和亲说的是东汉吗?汉匈和亲的时间不是,是说西汉。西汉时,汉朝统治者曾长期实行“和亲”之策以缓和与匈奴族紧张对峙的关系。汉匈和亲,实际上可以分为“兄弟”式和亲与“臣服”式和亲两种不同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作为汉匈和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汉朝女性又有着不同的形象与命运。汉初的和亲是汉王朝

  • 汉武帝绝汉匈和亲的另一面:为牵制匈奴和亲乌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刘细君,和亲,,汉匈和亲

    “和亲”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事上打不过人家,就在外交上做手脚。尤其是刘邦被匈奴围困了一回,心里实在是吓怕了。西汉,所谓弊大于利的“和亲”,越来越红火。文景期间,依旧延续这一国策,可惜,效果不理想。到了汉武帝时,派到西域的张骞带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建议朝廷和西域那些国家联合起来,一块儿对付气焰嚣

  • 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只是刘备诸葛亮心思的契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一生,被架曹操,奔袁绍,救陶谦,挖公孙瓒,投刘表,傍东吴,夺西川,最后三分天下。我们看,每个诸侯的强弱不同,刘备的方法无一相似。先说曹操,曹操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就日益强大,虽然在地盘和兵力上不算最强,但曹操是一个新兴的诸侯,生命力极强,这是其他诸侯无法比的。而刘备去许昌,是被曹操绑架去的,

  • 刘备如何面试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用意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 才,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故事发生 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 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 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 20岁。那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 招聘到80后的诸葛亮的呢?

  •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顾茅庐,故事,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据相关文史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形成了《草庐对》,即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故事源自

  • 揭秘:宋江有何能力竟在众梁山好汉中当上老大?(宋江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江,水浒传,宋江起义

    宋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起义军的首领,他一手带领了梁山起义走向昌盛,最后被官军围剿不得不降。纵观宋江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上位史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地方,宋江文武都不出色,为何能够成为梁山好汉的首领,这其中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据史书记载,在北宋末年,确实有个叫宋江的,他也确实领导了一出慷慨激昂的农民起义,只

  •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情况:其实只是走上归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宋江,起义,水浒传,宋江起义

    水浒传是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因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很详细,也引发了很多争论,我们只能从种种的零散的记载,再加上一点推理,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江起义。一、宋江起义的正史记录点滴《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