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

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89 更新时间:2023/12/12 6:40:48

我们知道,延续约800年之久的周王朝最终是让秦国给灭掉了。秦国远在西部蛮荒之地,它怎么能灭掉定鼎洛阳的东周王朝呢?这原因说是秦国的强大,或说是周王朝的没落都是对的。但更为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它“决胜宜阳”的东进战略。宜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县,又是周室的西部屏障,攻下了宜阳,不仅灭周如探囊取物,东进中原也将门户洞开。

正因为这样,从公元前391年往后的百年间,秦国曾多次远途劳师,攻打宜阳。其中有两次战争打得相当激烈,当然对秦国的东进战略也最有决定意义。

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对他的左丞相甘茂说:“我真想坐车通过三川之地,去看看周朝的都城。能够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言外之意显然是说,我想灭了周朝,你先把控制三川要道的韩国拿下吧。甘茂心领神会,当即就说:“请允许我出使魏国,促成秦魏联盟攻打韩国。”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甘茂到了魏国后却产生了很深的顾虑,于是就派一同出使的向寿回国禀报说,他已经说服魏国联合攻韩,但请大王改变主意,别再攻打韩国。武王大惑不解,亲自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达后,武王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甘茂说:攻打韩国的重点是攻打宜阳,“宜阳名义上是个县,其实相当于郡。如今我们离开自己的险关要塞,千里劳军去攻坚克难,注定无法速战速决。这就是我的顾虑所在。从前,鲁国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听了这话,没有理会,气定神闲地继续织布。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告诉她曾参杀了人,她依然神情自若,不停地织布。没过多久,又有来人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就扔下梭子,离开织布机,翻墙逃走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了解,居然三个人的误传就能使母亲信以为真,而我甘茂的贤德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及曾母对她的儿子,再说怀疑我的人又何止三个,恐怕大王也会像曾母投梭那样听信谗言啊!”甘茂又提到了一件事,说当年魏文侯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三年才攻下。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魏文侯却把满箱子的告发信拿给他看

,吓得乐羊连行叩拜大礼说:“打下中山国哪敢说是我的功劳,这全是主上的英明啊!”甘茂接着便切入主题说:“我是一个寄居秦国的臣僚,被人怀疑应属正常,只怕大王在节骨眼儿上听信朝臣误导,造成攻韩之战半途而废啊。”武王说:“我决不会听他们的,请让我跟你盟誓。”终于让甘茂统兵,攻打宜阳。正如甘茂预料的那样,秦军遭到了韩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韩军凭借崤函险关与三川隔阻的有利形势,采取坚守策略迎头激战,使得秦军苦攻了5个月,仍然没有拿下宜阳。甘茂深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宣布用私金奖赏将士,并亲自披甲冲向前沿阵地,与韩军决一死战。果然在这节骨眼上,右丞相樗(chū)里子等重臣对甘茂攻韩提出强烈质疑,奏请罢兵。武王于是召甘茂回国,打算班师。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忘了吗大王?”武王还算记性不错,说有这事。遂调集全部兵力由甘茂统帅,进攻韩国,终于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7年占领了宜阳。这场战争,斩杀韩军6万人。秦武王也真就通过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洛阳。心愿已了也罢,未了也罢,偏又死在了那里。

秦军攻占宜阳9年后,遭到齐、魏、韩联军大举进攻,双方展开了长达3年的持久战,最终迫使秦国让地求和。在这场战争中,韩国重又收复了军事重镇宜阳。

但是局势很快又出现了逆转。秦军攻打宜阳的另一场重要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公元前296年,接替秦武王就位的秦昭王派大将向寿率部东出潼关,进军宜阳。秦军首先占领了当时宜阳县的西部地区(今新安、渑池两县崤函山区的外围一带),以此为根据,伺机夺回被韩军收复不久的宜阳重镇。这次宜阳战役的对阵方是韩魏联军。为了策应中路突击,攻占宜阳,秦军发起南北两翼攻势,牵制韩魏兵力。接着,改由名将白起代向寿为主帅,指挥宜阳战役。这是公元前293年,白起调集兵力佯攻新城(今洛阳西南),吸引韩魏联军主力前往解围。诱敌势成后,秦军主力迅速向敌后迂回,切断了韩魏联军的退路。这时,韩军为解新城之围全速开进,而魏军却迫于本土两面受敌的压力开始动摇意志,行军迟缓,暗中向秦求和。白起果断利用这一情势,首先咬住后面的魏军予以截击,并一路追杀将其残部逼入伊阙龙门。前来救援的韩军主力,也一并被居高临下、追杀封堵的秦军围困在伊阙山下的狭隘地区,展开了宜阳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殊死决战。占尽地利的秦军士气倍增,在伊阙之战中以少胜多,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接着,秦军挟全胜之威,回师攻占了宜阳重镇及附近5座城池。韩魏元气尽伤,自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再次打开了强秦入周问鼎、逐鹿中原的大门。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了周朝最后两个封国之一的西周国;7年后,又灭掉了东周国,宣告了周王朝的彻底终结。又过了28年,秦国尽灭六国,建立了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显然,在秦国东进战略格局中,全面撼动周朝与六国生存根基的战争,便是宜阳之战。

标签: 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更多文章

  •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

  • 解密:史书战国策中是如何记载秦攻宜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策,史书,宜阳之战,

    秦攻宜阳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

  •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夺取宜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的重要步骤。秦武王三年(前308)派大将甘茂,实施宜阳计划。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韩国方面势在必守,且实力雄厚,防守坚固;秦国方面,甘茂提兵远征,又有樗里疾、公孙郝等公族从内部掣肘。甘茂出使魏国,相约共

  • 解密:秦楚鄢郢之战之后留下了哪些轶事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臭池据《水经注》所载: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见久攻不下,决定引水灌鄢(湖北宜城)。水从城西灌到城东,在一个叫熨斗陂的地方入注成渊,水流冲垮了城池的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故称熨斗陂为“臭池"。白起渠据说白起灌鄢的水是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南漳县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引的,后来

  • 鄢郢之战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秦楚鄢郢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此战,秦国的胜利,进一步打击和消弱了楚国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了楚国的巫郡

  • 鄢郢之战的经过:白起是如何占领楚国的统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占领鄢城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决定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白起还命令秦国的军队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而楚军因在本土作战而有后顾之

  • 鄢郢之战的历史起因:秦国给予进一步侵略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国有一位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中北归大雁的人,楚襄王听说后,把他叫来询问射中的经验。这个人在回答的时候说:“我喜好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怎么值得向大王说呢?况且凭着楚国广袤的土地,凭借大王的贤明,所射中的绝非仅仅是这些小雁、小鸟......秦国是只大鸟,背靠大陆居住

  • 鄢郢之战的历史背景: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国力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最初的领地在楚地,从一个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拥地千里的强国。楚文王时定都于郢(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辖区内),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诸

  • 秦楚鄢郢之战简介:楚国的两座都城先后被攻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在战争中,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秦军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

  • 绍兴和议内容:南宋割地赔款皇帝向北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绍兴和议,宋高宗,金国

    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