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781 更新时间:2023/12/19 6:45:46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大臣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益富强。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攻楚,取汉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

秦惠王之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不悦张仪,张仪离秦去魏,相魏一年而卒。秦以樗里疾为右丞相,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思张仪之言,谓樗里疾道:“寡人生于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游巩、洛之间,虽死无恨。”樗里疾道:“王之伐韩,欲取宜阳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阳路远而险,劳师费财,魏赵必出兵助韩,因此,此事断然不可。”秦武王复问于甘茂,甘茂道:“请让我出使大梁,约魏相助。”武王大悦,使甘茂出使魏国,魏王许诺助秦。

甘茂与樗里疾素来不和,恐樗里疾从中阻挠,先遣副使向寿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滞留于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阳为县名,其实是个郡。攻伐宜阳,山高路远,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过去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他杀了人,先后有三个人告诉曾参之母其子杀人,最后曾母不得不信,逾墙走匿。我没有曾参之贤,大王对我的信任没有曾母对曾参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军攻宜阳,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诋毁我,大王也必然对我生疑。”武王道:“寡人不听人言,请与你结盟。”于是,君臣歃血为盟,藏誓书于息壤,遂发兵五万,使甘茂为大将,向寿副之。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故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武王召甘茂班师。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武王函视之,书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救宜阳。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兵六万,降者无数。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持宝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许之。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秦取宜阳,韩国断为三,国力大衰。对山东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秦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

标签: 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更多文章

  • 解密:史书战国策中是如何记载秦攻宜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国策,史书,宜阳之战,

    秦攻宜阳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

  •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宜阳之战,秦国,中原,

    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夺取宜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的重要步骤。秦武王三年(前308)派大将甘茂,实施宜阳计划。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韩国方面势在必守,且实力雄厚,防守坚固;秦国方面,甘茂提兵远征,又有樗里疾、公孙郝等公族从内部掣肘。甘茂出使魏国,相约共

  • 解密:秦楚鄢郢之战之后留下了哪些轶事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臭池据《水经注》所载: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见久攻不下,决定引水灌鄢(湖北宜城)。水从城西灌到城东,在一个叫熨斗陂的地方入注成渊,水流冲垮了城池的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故称熨斗陂为“臭池"。白起渠据说白起灌鄢的水是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南漳县武安镇蛮河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引的,后来

  • 鄢郢之战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秦楚鄢郢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此战,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大片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此战,秦国的胜利,进一步打击和消弱了楚国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主将、蜀郡郡守张若为副将,夺取了楚国的巫郡

  • 鄢郢之战的经过:白起是如何占领楚国的统治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占领鄢城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决定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白起还命令秦国的军队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信心。而楚军因在本土作战而有后顾之

  • 鄢郢之战的历史起因:秦国给予进一步侵略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国有一位善于用微弓细绳射中北归大雁的人,楚襄王听说后,把他叫来询问射中的经验。这个人在回答的时候说:“我喜好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怎么值得向大王说呢?况且凭着楚国广袤的土地,凭借大王的贤明,所射中的绝非仅仅是这些小雁、小鸟......秦国是只大鸟,背靠大陆居住

  • 鄢郢之战的历史背景: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国力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最初的领地在楚地,从一个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拥地千里的强国。楚文王时定都于郢(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辖区内),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诸

  • 秦楚鄢郢之战简介:楚国的两座都城先后被攻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鄢郢之战,白起,楚国,

    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攻下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在战争中,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秦军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

  • 绍兴和议内容:南宋割地赔款皇帝向北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绍兴和议,宋高宗,金国

    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

  • 绍兴和议简介:宋高宗为什么要急着杀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高宗,岳飞,绍兴议和,绍兴和议

    议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金朝的“诏谕江南使”张通古与宋使王伦南来,按规定,宋高宗必须跪拜金使,奉表称臣。高宗冠冕堂皇的表示:只要百姓安乐,不惜屈己就和。而群情激愤,抗议的奏章雪片般呈送上来,武将有岳飞、韩世忠、解潜与杨存中等,文臣有李纲、张九成、尹焞和朱松等。枢密院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