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种姓制度 什么是种姓制度?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种姓制度 什么是种姓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3/12/7 2:00:00

孔雀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旃陀螺笈多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其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并获得对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外传播。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列国时代就因为不能适应阶级分化新情况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冲击,在阿育王时期又因其不利于帝国的统一而受到抑制,又因其不便容纳外来民族而不为外来民族所接受(外来民族多信佛教)。为了适应形势,婆罗门教法律献对种姓制度作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四大种姓仍然留作种姓制的基础,但同时承认了许多“杂种姓”。这样,不同的职业集团、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就可以被安排在这些杂种姓里。《摩奴法论》第十章中对杂种姓作了许多说明和解释。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都被说成堕落了的刹帝利。《摩奴法论》中提到的杂种姓有几十种之多。《摩奴法论》对于杂种姓产生原因的解释是: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但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它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的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这些规定都是为高级种姓的利益服务的。

更多文章

  • 什么是种姓制度 古印度法中的种姓制度有何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古印度,种姓制度,四大文明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6.9级的地震。但是,灾民们并没有乱成一团,以拉孔德镇为例,该镇无家可归的灾民,依照五个不同种姓和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徒的差别,分住在六个界限分明的帐篷区。每次救援团体出现在当地,要发放毛毯等救济物资时,镇领导人就得提出六份灾民清单。发放这些物资也是按

  • 横渡之约的事件背景:辽太宗耶律德光病死途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横渡之约,辽国,耶律德光

    公元947年,就在北返路上,辽太宗耶律德光身染急病,高烧不退,严重到周身堆满冰块并吞冰入腹也无法降温的程度。终于在栾城(河北栾城县)死去,年四十六岁。——他死后,当地被称为“杀胡林”。得知耶律德光的死讯,述律平神色平静没有悲伤之色,说:“等到契丹诸部平复之后,我再为皇帝举行葬礼。”正当盛年的耶律德光

  • 什么是横渡之约?横渡之约是发生在哪朝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横渡之约,

    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横渡,隔岸相拒。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竟

  • 横渡之约是什么事件?横渡之约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横渡之约,宋朝

    什么是横渡之约?横渡之约为辽朝初期重要的事件,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辽太宗灭晋还师途中病死,众将拥立从征的太祖孙、东丹王子永康王耶律兀欲即帝位。述律太后一直欲传位李胡,李胡以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也认为皇位非己莫属。在述律太后的支持下,李胡率军从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南下,与兀

  • 燕云十六州在哪宋辽两国为何为之争斗了百年?(宋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燕云十六州,石敬瑭,辽国,,宋辽战争

    人活着都是有追求的,皇帝也不例外。北宋王朝自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国,到1127年靖康之变灭亡,历经九位皇帝,长达167年的统治。有宋一代甚至宋朝之前的皇帝们的愿望就是收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完成这个理想,燕云十六州成了北宋王朝一块揭不开的伤疤。燕云十六

  • 宋辽澶州之战战役 澶州之战的战役经过揭秘(宋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澶州之战,澶州之战经过,宋辽战争

    澶州之战经过: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澶渊之盟”而结束,从纯军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说是一次成功的战役。辽军方面

  • 宋辽高粱河大战:骑兵对步兵压倒性的胜利(宋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辽,骑兵,步兵,宋辽战争

    战争过程1、战前谋议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北汉刘继元已降,宋太宗还师至镇州即转兵北上,欲以新胜之师收复幽蓟。但是破太原尚未赏三军,诸军兵将多不愿行,只是无人敢说。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赞成乘胜北征,“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赵光义听此言遂了他的意,很高兴,当

  • 君子馆之战的过程:辽军有备而来大破宋国北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君子馆之战,宋辽战争

    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辽军至唐兴县,开始与宋军交锋。当时宋军屯于滹沱桥北,辽选将出击,纵兵齐射,并进焚滹沱桥。二十九日,辽楮特部节度使卢补古、都监耶律盼与宋军于满城交锋,由于卢补古临阵脱逃,辽军失败。另一方面辽将拽刺双骨里在望都与宋军先锋所部遭遇,一阵厮杀,擒九人

  • 君子馆之战背景: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君子馆之战,宋辽战争

    君子馆之战发生于986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冬,在宋辽战争中辽军攻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败宋军的一次作战。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宋与辽岐沟关

  • 君子馆之战简介:因天气导致的宋朝北防线溃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君子馆之战,宋辽战争

    君子馆之战发生于986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冬,在宋辽战争中辽军攻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败宋军的一次作战。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宋与辽岐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