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成祖北伐简介:朱棣五次北伐驱逐北元势力

明成祖北伐简介:朱棣五次北伐驱逐北元势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226 更新时间:2023/12/23 0:49:14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蒙古高原,史称北元。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明太祖北伐之后,即位的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明朝称臣纳贡。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帝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

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瓦剌将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标签: 明成祖永乐帝北伐明成祖北伐

更多文章

  • 晋阳之战的过程:智家势力为何会被韩赵魏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晋阳之战,晋国,三家分晋,

    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卿,于十一年,在内部兼并之战中消灭中行氏和范氏,掌握了晋国大权。其中智氏势力最大,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

  • 晋阳之战的历史背景:晋国诸位大夫相互内斗不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晋阳之战,晋国,三家分晋,

    春秋以来长期延绵不断的争霸兼并斗争,严重地消耗了各大国的实力;而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又使各大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各大国都感到难以为继。而各小国久苦于大国争霸战争带来的灾难,更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喘息间歇。在这种形势下,弭兵之议随之而起。向戍弭兵就标志着大国争霸战争从此接近尾声,各国内部的倾轧

  • 晋阳之战简介:晋国贵族势力的一次重新洗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阳之战,晋国,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公元前455—前453年),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城邑攻守战,晋国赵氏军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与智氏、韩氏、魏氏联军进行的城邑攻守战。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

  • 鸡父之战的战争经过:吴军是如何击败楚联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鸡父之战,吴王,阖闾,

    鸡父形势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秋七月,楚平王得知吴军进攻州来,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叫令尹阳匄(子暇)带病督师。吴军统帅见楚联军力量强盛,遂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伺机行动。楚令尹阳匄因病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低落。司马薳越被迫回师鸡父(

  • 鸡父之战的历史背景:吴楚两国争夺两淮要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鸡父之战,吴王,阖闾,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在宋国大夫向戍倡导下,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春秋第二次弭兵会盟,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晋、楚、齐、秦四个强国,因国内矛盾激化,国势趋于衰弱,放慢了对外扩张、争夺中原霸主的步伐。偏处于长江流域

  • 鸡父之战简介:吴国成功掌握了吴楚之战的主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鸡父之战,吴王,阖闾,

    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戍倡导诸侯

  • 繻葛之战的结果和意义:繻葛之战有什么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繻葛之战,周朝,西周,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建议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当晚郑庄公委派祭仲前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并用以缓和两国间的尖锐矛盾。周桓王惧怕郑国的

  • 繻葛之战的战争经过:郑庄公是如何战胜周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繻葛之战,周朝,西周,

    战前周联军的部署为: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并为三军统帅。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郑庄公采纳郑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议:陈军因国内动乱而士无斗志,蔡、卫军战斗力不强,先攻周联军两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军混乱而败,尔后集

  • 繻葛之战的历史背景:周平王东迁后权威渐渐失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繻葛之战,周朝,西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灭亡西周后,东迁洛邑的周天子名义上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实际地位已一落千丈。其直辖统治地日趋狭小,无法号令其他诸侯。在社会制度混乱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的形势下,诸侯趁机脱颖而出,争夺霸主地位。郑国虽然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才被分封立国,但由于其开国

  • 繻葛之战简介:周天子从此失去了王室的权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繻葛之战,周朝,西周,

    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东周初期,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周天子之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