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迁都燕京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迁都燕京的影响有哪些

朱棣迁都燕京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迁都燕京的影响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39 更新时间:2024/1/5 7:29:22

过程

明太祖定都南京

由于历代统一朝的都城大多都在中原,明朝统一全国之初,明太祖便打算择机将京师迁往北方。洪武元年,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故乡河南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是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朱元璋于是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由此,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发展高峰。明初京师(即南京)总人口近百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修造历时达27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明成祖迁都北平

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明仁宗还都南京

刚刚迁都几个月的永乐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成祖大怒,立即处死萧仪,并以强权压制朝中大臣。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但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继位的明宣宗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平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

影响

政治和军事

大都陷落、元朝灭亡约半个世纪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自石敬瑭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成祖迁都后,北平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赞赏成祖迁都的意见认为,其一,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平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势力,北平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平军覆灭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其二,辅佐建文帝的多为江南人士,成组即位后,在南京杀戮过甚,唯恐结怨太深,有损执政基础。从稳固皇位考虑,返回其发迹之地似乎更为有利。

而反对者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平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明宣宗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平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肇因。

经济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平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而反对者一般认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过分远离为明朝和继之的清朝经济增添了巨大的、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大运河关乎京师命脉,漕运从纯粹的经济行为上升为带有明显政治意义的行为。在运河沿线发生水患时,公家却只会优先保护漕运的利益,而往往忽视周边百姓的安全。

标签: 明朝朱棣朱棣迁都燕京

更多文章

  • 朱棣迁都燕京之后 原来的都城南京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南京,朱棣迁都燕京

    明朝276年间,南京的地位非常特殊。说特殊,因为南京是明朝的定鼎之地,朱元璋坐镇南京四十年(含称帝前),统一天下。但因为北元威胁太大,明成祖朱棣把国都迁到北京。朱棣的政治根本在北平,在南京,他不怎么得人心。所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升北平为北京,为迁都做准备。此时的北京还不是正式国都,只

  • 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历史沿革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世界,威廉,罗斯切尔德家族

    历史沿革1780年代:梅耶·罗斯柴尔德(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成为威廉王子的金融代理人,奠定了家族财产的基础。1800年代:梅耶·罗斯柴尔德的儿子们凭着出色的金融敏锐性,在欧洲范围内成功建立了金融机构,期间罗斯恰尔慈的资金帮助打败了法国国王拿破仑。1820年代:拿破仑战

  • 全球黑帮排行介绍 排在罗斯切尔德家族之上的是哪一个黑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黑帮,洪门,罗斯切尔德家族

    10、洪门洪门最初的出现在清朝,当时还不叫洪门,当时叫天地会。后来天地会覆灭以后,天地会的残余分子组建洪门出现。有传闻说新义安是洪门的分支,到底是不是就不得而知了。9、加拿大黑帮地狱天使目前是加拿大第一黑帮,总部在蒙特利尔,成员约4万,以贩毒为主。8、大圈帮臭名昭著的华裔黑帮,已在加拿大超越港台的莲

  • 同样是手握大权,武则天能让大唐强盛,慈禧却为何只能葬送大清?(武周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太后,清朝,武周之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少有女子能为官,而登上封建王朝权力顶峰并成为一国之主宰的,几千年里也才出了几个。其中,慈禧太后和武则天的统治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然而两人的统治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武则天掌权之际,任用贤能,大力推行科举,选拔出了许多人才,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创造

  • 武周之治的岁月 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周之治,武则天,为政举措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在位期间,有一定的为政举措,开创武周之治。女皇岁月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

  • 粟末靺鞨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渤海国是怎么建立的(渤海国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粟末靺鞨,唐朝,渤海国兴起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

  • 大祚荣是谁?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生平简介(渤海国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祚荣,唐朝,渤海国,渤海国兴起

    家世背景大祚荣粟末靺鞨(靺鞨族分支之一)人,他的父亲乞乞仲象原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之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其

  • 渤海国为何与大唐不断交好又反复失和(渤海国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渤海国,大唐,渤海国兴起

    前有女皇的追兵,后有新皇帝的招抚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六月,在帝国边陲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契丹部落举兵反唐,杀死营州都督,并迅速攻占不少城池,北方边地形势严峻,进而幽冀地区受到威胁。朝廷开始组织、调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营州是大唐帝国东北方的重镇,这里除契丹部落外,还有另外一些内附唐朝的部族

  • 《竹书纪年》传承考究,《竹书纪年》原本现今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竹书纪年》

    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记载,在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秦统一前的战国文字,或说“蝌蚪文”,或说“古文”,或说“小篆”,不一而足)记载,史称“汲冢书”。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中书监荀勗﹑

  • 《竹书纪年》的作者是谁?《竹书纪年》写了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战国,《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