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存三统学说?儒家是如何反抗统治者的

什么是存三统学说?儒家是如何反抗统治者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727 更新时间:2023/12/13 2:15:3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什么是存三统学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当谈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心底总会升腾起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的确,在世界文明之林里,中国的历史是漫长悠久的,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代朝代更迭,就好似一幕幕大戏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可一个不该否认的事实是,在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些历史大变迁背后,其实隐藏着太多暴力、血腥、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历史大变迁背后是无尽的苦难

始终奉行仁德爱民之道的儒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套解决之法——“存三统”,他们希望通过这套方法,实现朝代的和平过渡,而不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存三统”思想诞生于西汉,由儒家春秋学派提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曾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因何应运而生的呢?

一、推翻到被推翻——走不出的困局

走过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和天真烂漫的夏商周,历史进入了严肃冰冷的秦朝。一整套严刑峻法建立施行之后,秦朝君主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皇帝成为天下全体臣民的共同主宰,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不管他们的行为有多么霸道无理,或如何昏庸无道,人们都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加以约束和制止。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既然无法从政体内部制约皇权,那就只有从外部将其摧毁。

于是历经五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盛极一时的秦朝,因为用权无度,仅仅存在十五年便分崩离析,在巨大的反抗浪潮中灰飞烟灭。更惨的是无辜的百姓,在颠沛流离中承受了数不尽的骨肉分离和生灵涂炭,生在乱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秦朝虽然因为暴政而灭亡,其接替者汉朝却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体制,汉朝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皇权。汉高祖刘邦“伐无道,诛暴秦”的英雄行为,被汉朝当作模范典型大加称颂。同时“起于微末”敢于挑战皇权的刘邦,在其后两千年中也一直成为底层反叛者争相效仿的榜样,而所有的效仿者最终也无一例外地重蹈覆辙,谁都打不破从建立到被推翻的死局。

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社会经历了一场繁盛和衰落,文化经历了一场创造和丢弃,秩序经历了一场规范和破坏,人民经历了一场苦难和浩劫,正如诗人张养浩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看似无解的轮回该如何打破?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仁以为己任”的儒家,更是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看作自己使命,并真的找到了可以付诸施行的方法。

二、借势而上的儒家——骨子里并不温顺

儒家学派形成于中国古代思想大变革的黄金时期,奉行春秋大一统思想,致力于神化皇权和推行君臣之道,可是在百家争鸣的嘈杂声中,儒家的主张总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遭到舍弃。

到了汉武帝时期,历经无数个寒冬,儒家学派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真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并保持至高无上的“官学”地位两千余年。

在我们的印象里,儒家常常是温文尔雅谦虚谨慎中庸低调的,他们讲规矩守礼仪懂仁爱重言诺,古代王朝统治者正是借助于儒家思想的这些特性,为皇权披上华丽的外衣,打着公正仁爱的旗号,行剥削压迫之事实。这样看来,儒家应该和统治者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他们只有为统治者服务,顺从皇权,依托皇权,才能保全自身,进而发展自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儒家表面上是温和的,骨子里却是刚硬的,他们并不甘心只作为统治工具存在,而是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着更为远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希望社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走向太平之世。

早在孔子编写《春秋》时,评价自己生活的周朝,稍早的商朝,和更久远的夏朝,分别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孔子对周朝的礼乐大加赞赏,对商朝颇有微词,对夏朝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以此说明:每个朝代的制度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理想中的太平社会必将到来。

后世的儒家继承孔子的思想,依据《春秋》经典的微言大义,发展出“春秋学派”,根据孔子关于社会不断进步的观点,提出了一种看起来略显奇怪的学说“存三统”。

三、为理想而献身——儒家的反叛

儒家春秋学派指出,孔子生活的周朝,普天之下同时存在有三个朝代的政体和文化,分别是周天子领导的周王朝,由宋国代表的商朝遗存,和由国代表的夏朝遗存,其中宋国和启国都是由前朝王室后代掌管的小国,保存着前朝的礼仪规范和朝政制度。

三个朝代的统治并行于世,周朝是天命之所在,因此有权治理天下,宋国和启国代表的商朝和夏朝,由于落后而不符合时代要求,逐渐走下历史舞台,退居于小国而存在。每当有新的朝代建立,被取代的朝代也将退居为小国,而最遥远朝代的遗存启国就会永远消失,以此类推。“存三统”学说看起来有些不知所云,那么它到底在说明什么?有什么实际价值?

其实“存三统”是儒家为解决朝代更替中难以避免的战乱和暴力而提供的一种方法。依据这一理论,皇权和天命的拥有者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家族之间相互传递,就像夏朝和商朝,它们落后于时代,因而被新的政权取代,但它们可以继续在世上存在,并没有立即消失,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已,皇室家族依然是安全的,这就为皇权的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存三统”学说提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证明汉朝制度是最先进的,又符合神化皇权的需求,确保了汉朝统治的正统性,所以起初皇帝十分赞同这一观念。可是统治者没有想到,“存三统”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作为汉朝取代前朝的理论依据,同样暗示着汉朝一旦落后于时代,也终有被取代的一天,而这一天很快便到来了。

汉武帝时代在今天看来是仍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在当时人们更是把汉武帝当作暴君。在位五十余年,汉武帝大行征伐,横征暴敛,不恤民意,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百废俱兴的国家被他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民怨沸腾,于是当汉武帝魂归故里,各种唱衰汉朝之声便甚嚣尘上,其中就包括奉行“存三统”的春秋学派代表人物、大儒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翁。

眭翁拿出了“存三统”理念指出,汉室既自称舜之后,就应当具有尧舜禅让的气度,他还结合全国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比如死亡的枯树发出新芽,倒下的山石重新立起等等,说这些异象都是有圣贤之人从民间兴起的征兆,汉朝皇帝应该顺应天命交出皇权,让位于真正的贤人,主动退居小国之列。

虽然眭翁的说法有官学儒学的经典作为背书,看似有理有据,可是将皇权当作私家财产的汉朝统治者,自然是无法接受他的说法,最终辅政大将军霍光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翁当众斩首。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恪守君臣之道的儒家,对统治者并不总是一味地服从,为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他们的反叛同样可以充满悲壮,然而仅凭一个理想化的学说,就想让统治者主动放弃皇权,显然是困难的。不过儒家办不到的事,政治家却可能办到,西汉和东汉的终结者王莽曹丕,之所以能够和平且“合法”地从汉朝皇帝手中接过皇权,无一不是因为借用了“存三统”理念。

四、综述

总之,儒家春秋学派提出的“存三统”学说,是中华先民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设想的一种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朝代更替的合理方法。它制定的皇权平稳退出和过渡机制,既避免了从外部摧毁政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也保全和延续了皇室家族,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只是出于人性对皇权这种至高无上权力的极度渴望,除了王莽曹丕之类的帝位篡夺者真正实践过“存三统”理念之外,没有哪个当朝皇帝会心甘情愿拿这把双刃剑指向自己祖辈梦寐以求的宝座。

标签: 存三统汉朝儒家

更多文章

  • 先秦农家可以分为哪两派?许行又有什么主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农家,许行

    农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农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农家派系先秦农家可以分为两

  • 农家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农家认为什么是不可违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农家,主要思想

    农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农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农家思想01.顺民心,忠爱

  • 农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自战国出现后如何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农家,诸子百家

    农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农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农家发展农家在战国时地出现

  • 法家有哪些代表人物?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法家,战国

    法家是先秦学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主张以法治为核心。法家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法家人士在政治实践中,奖励生产和军事,毁弃诗书,继承并发扬了道家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法家

  •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又被分为了哪三大派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法家,战国

    法家是诸子百家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以法治为核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法家分为三大派别:势治派、术治派、法治派。三派均以法治为基础,但侧重不同。法家三派分别为商鞅主导的法治派,申不害的术治派和慎到的势治派。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制为核心思想,但三派之间也有所不同。商鞅

  • 什么是法家?是什么样的思想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法家,战国

    法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也是先秦学派中最后出现的一家。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子产为法家思想先驱。前期和中期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所编《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法典。战国末期,韩非对他

  • 名家是谁创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名家

    名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七略》的说法,认为出于礼官,因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礼仪要遵循,因此礼官会特别擅长于辨别名位之事,成为后代名家的来源。随着成文礼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讼者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随着辩

  • 名家内部有哪些派别?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名家

    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毕异”的本是“毕同”的。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

  • 名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是如何衰落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名家

    邓析(前545年 —前501年),中国春秋时代末年郑国人,与政治家子产同时,名家思想之创先者,著有《邓析子》二篇,已散佚,今传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中国秦汉以来政治专权,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荀子曾将邓析与惠施并列进行批评,认为他们同是“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

  • 古代兵家到底是什么 诸子百家之兵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兵家

    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