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运气成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78 更新时间:2024/4/5 1:07:16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网络配图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网络配图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网络配图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其实在这里边,邓艾用的计谋就是背水一战,将士们进才有一线生机,退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时候,士兵作战勇猛,相反,成都一方却士气低迷,不失败才怪呢。

标签: 邓艾偷渡阴平

更多文章

  • 揭秘子午谷奇谋和偷渡阴平差距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子午谷奇谋,偷渡阴平

    蜀汉的灭亡,源于三国史上一场着名的奇袭行动:邓艾偷渡阴平。邓艾这一招,可谓深谙兵家出奇制胜之道。钟会压根不相信邓艾能够成功,说他徒有其名,是军事上的庸才。因为阴平小路就不是人走的道,摩天岭只有鸟才能飞过去。但邓艾一心要立奇功,他吃定昏庸的刘禅一定不会在阴平驻军,他觉得虽然很冒险,但值得一试,因为一旦

  • 历史解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邓艾,偷渡阴平

    导读:很多人认为,邓艾偷渡这件事情是一种运气成分占优的一场战役,如果当时刘禅固守,等到姜维回来,结局就会很不一样,那么这事是真吗?我们一起看看吧。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

  • 为什么几亿汉族王朝被几十万人口落后民族打败,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族王朝,夏朝

    中原王朝建国的民族中,其实就属汉族是一个比较温顺的民族了,在对汉族最有威胁的 要属以下几个王朝了,其中有女真,还有蒙古,匈奴,突厥,这几个每个王朝都给过汉族的中原王朝致命打击。当年铁木真的铁骑,踏遍了宋朝的每一片土地,最后一举将大宋王朝灭亡,到了后来,明朝本来也是汉人建立起的一个比较辉煌的王朝了,但

  • 德意志统一战争的结果,丹麦最后成了炮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德意志统一战争,德国

    在俾斯麦既定的“铁血”方针的指导下,战争成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的唯一途径。但是,德国的地缘政治四面受敌,必须确保在一次战争中只有一个敌人站在面前。于是,选择哪个国家作为普鲁士的第一个敌人至关重要。俾斯麦的选择是丹麦,通过夺取这个颇具争议之地,唤醒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以便在随后的战争中,保持高昂的斗志,直至

  • 德意志统一战争的详细过程如何?最后结果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德意志统一战争,德国

    德意志的统一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曲:首先,没有子嗣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病故,紧接着1864年爆发普丹战争;接着,意大利统一运动提供了出兵的借口,1866年普意联手攻打奥地利,史称普奥战争;最后,西班牙欲引入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封为西班牙国王。此举致使法国为摆脱被霍亨索伦势力的包围,遂向普鲁士宣

  • 德意志统一战争发生于什么时候?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德意志统一战争,德国

    德意志的统一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曲:首先,没有子嗣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病故,紧接着1864年爆发普丹战争;接着,意大利统一运动提供了出兵的借口,1866年普意联手攻打奥地利,史称普奥战争;最后,西班牙欲引入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封为西班牙国王。此举致使法国为摆脱被霍亨索伦势力的包围,遂向普鲁士宣

  • 康熙六扫朱元璋之墓,为什么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治隆唐宋,明朝

    康熙年间,康熙曾经六次为朱元璋扫墓,康熙为何会这样做?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明孝陵就在那里,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明孝陵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康熙皇帝亲书“治隆唐宋”在这一座墓前,就写着“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表示朱元璋在治理国家方面,胜过了唐宋。不过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毕

  • 治隆唐宋的大明是从第几代皇帝开始腐败糜烂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治隆唐宋,明朝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2、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

  • 康熙为什么6扫朱元璋墓,还御笔“治隆唐宋”4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治隆唐宋,明朝

    朱元璋是一代传奇帝王,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争论不休,即使是到了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现在的朱元璋长眠于位于南京的明孝陵之中,在这里他与马皇后合葬,几百年来都完好无损。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去明孝陵拜谒朱元璋,每次去的时候也必三跪九叩。在明孝陵还立着一块康熙皇帝御笔的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

  • 盘点世界史上“超长待机”的王朝,奥尔登堡王朝排第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奥尔登堡王朝,德国

    第七名:金王朝 金王朝,统治新罗王国:356-912,927-935年。  共计564年金王朝地图金王朝备注备注一:912-927年的三代新罗王,为朴氏。备注二:后高句丽的建立者弓裔,号称新罗宪安王的庶子,也号称过高句丽报德王的后裔,没确实证据,不可信,本文不采纳。第六名:奥尔登堡王朝Olden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