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阳平关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存在吗?

阳平关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存在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79 更新时间:2024/3/28 1:22:53

三国时期,在阳平关发生过数次攻防作战,其中曹操和刘备的进攻是从西向东,而钟会的进攻则是相反,是从东向西攻关的。曹操在强攻失利之后,用计夜袭,才取得成功,而刘备则一味强攻,虽然兵力优势,但是依然不能夺取阳平关。反观钟会,则很轻易地就攻占了阳平关,虽然有蜀将先投降的影响,但是阳平关西侧险要、东侧并不利于防御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否则,以傅佥的忠勇善战,怎么一下子就失守关城了呢。而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魏国却只有这一次是从阳平关外面强攻的,其余则无一例外是走那秦岭中艰难、漫长的峡谷来进攻汉中。[1]历史上真实存在曹操说要喊自己儿子曹彰过来打刘备儿子刘封的话吗?这事不存在,刘封不是刘备儿子,而是刘备养子,也可以说刘封是刘备的义子。

阳平关(秦岭之川陕间关隘)编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和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的交汇处,有一个小镇叫阳平关,又称做阳安关。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把小镇老街与火车站分成两块,雄伟壮观的嘉陵江大桥象一条彩带又把他们紧紧系在了一起。子龙山巍然坐落在江边,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在此镇守练兵。老街面对嘉陵江,背靠鸡公山(又叫击鼓山,在不远处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龙山上看江对面的鸡公山,就象雄鸡的头冠挺立,翠绿的山体把他装扮的更加漂亮。历史沿革阳平关在三国时期名为阳平关,为蜀北主要门户。蜀汉有阳安关,在汉阳平关以南,即今宁强西北。宋改阳安关为阳平关,此后的阳平关均指此关。阳平关在宁强县城西北,处秦巴环绕之万山丛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要塞。阳平关三国时代称做阳安关或关城。西通阴平,东控汉沔,为蜀汉北方的重要门户。2历史古关编辑地理位置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利于攻,退可以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著名战役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今勉县)。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北面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统治汉中长达20多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万,攻取徽县、凤县后,开始进军汉中,攻阳平关。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夺取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己则因恐后方不稳而率主力回到北方。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进兵汉中,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入汉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一面派兵攻打张郃在走马岭的营堡,一面南渡汉江,沿山间小路,通过夜间偷袭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并且斩了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为他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进行北伐的。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雄关依旧,往事如烟。当纵横交错的公路、铁道已使天堑变通途时,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和深阔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辉煌和荣耀的故事。

标签: 阳平关之战

更多文章

  • 三国中阳平关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阳平关之战

    阳平关之战是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在蒙宋战争中的窝阔台攻宋之战里,蒙古军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的作战。背景窝阔台汗八年九月,阔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民族军号称50余万,分兵两路再次攻宋四川,合击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领攻宕昌(今属甘肃)

  • 揭秘:日本早期绳文时代的家庭婚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绳文时代的村落活动形式属于原是共产主义。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蛛丝马迹,在当时的土偶和《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中也能找到。土偶塑造带有乳房和妊娠的妇女形象,说明当时人们对妇女的尊重。《古事记》中八干矛神到高志国沼河比卖家求婚的

  • 绳文时代的文化有何特征?陶器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在绳文时代相当长一个时期,东北地方一直是培育着独特文化的场所。绳文时代前期,在东北地区全部和北海道局部得以繁荣的,是具有东北地区土器显著特征的、硕大的筒形深钵形圆简系下层式土器群;绳文时代中期,土器群虽然开始产生分化:东北北部是圆筒系上层式土器群,南部则是大木系土器群,但是两者仍具有共同的“东北”特

  • 日本石器时代后期:绳文时代的历史特征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时代后期,约一万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时期。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遗迹特别多,文化遗址遍及全国。绳文时代约始于16,5000年前(公元前145世纪),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纪)为止。指使用绳纹陶器的时代,包括绳文人的

  • 浣衣局是什么地方?金国皇家妓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浣衣局,明朝

    大宋建炎元年(金 天会五年 1127)六月初七日,金国朝廷之上,一批宋国男女俘虏的命运,被轻易决定了。建安王、相国王,发往燕山居住。帝姬赵富金、王妃徐圣英、宫嫔杨调儿、陈文婉四人,给珍珠大王完颜设野马为妾;郡国夫人陈桃花、杨春莺、邢佛迷、曹大姑为婢女——之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派妃子前往主婚,仪式结束后

  • 博望坡之战是谁火烧的谁?火烧博望坡事件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

  • 火烧博望坡的不是诸葛而是刘备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博望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演义,刘备,诸葛亮,博望坡之战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

  • 朱瞻基明宣宗为什么要放弃奴儿干都司?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奴儿干都司,明朝

    提到奴儿干都司,人们都会很骄傲,因为明朝的这个机构,让中国地盘无限扩大。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却放弃了奴儿干都司,这是为什么呢?上面这张图片是奴儿干都司的地图。通过这张地图我们能知道,包括库页岛、斡难河、外兴安岭等地都囊括其中,而今天这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建立奴儿干都司的是明朝皇帝朱棣。朱棣以好战著

  • 关羽水淹七军吓到曹操:孙权为对付他"装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关羽,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是建业作为东吴“准都城”的最后一年,也是孙权报仇雪恨的一年。先来看看对阵双方的形势。关羽战绩惊呆了曹、孙7月,关羽派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他自己率领主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经过:天降大雨,连绵十多天,汉水因此暴涨,关羽挖开江堤,大水冲向赶来救援的于禁七路大军,于禁军在平地

  • 县令和县长有什么不同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春秋,县令

    在古代,一县的最高长官的有个戏称叫“百里侯”,也就是说管理着近百里的区域,也算是比较形象的称呼了。官方的称呼有县令、县长、知县等,虽然他们都代表这个职位,但也有严格讲究的,尤其“县令”和“县长”这两个称呼,是有根本区别的。另外“知县”的称呼要晚于前面两个。县衙图片县令,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