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为什么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93 更新时间:2024/1/9 2:15:44

1757年,清军终于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平定天山南北。时隔1000多年,西域终于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国的怀抱!

康熙时代与准噶尔汗国交手开始,到乾隆时期清朝彻底消灭准噶尔,三代清朝皇帝前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终于彻底消灭了威胁清朝西部安危的巨大威胁,也昭示着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帝国生存发展的游牧民族问题(蒙古问题)。

那么,为什么清朝执意要消灭准噶尔汗国?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对宿敌相杀100多年?

1、蒙古问题是原则性问题!

蒙古问题,涉及到清朝的底线,是清朝的原则性问题,是清朝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

因为蒙古地域太广大了。从与东北平原接壤的大兴安岭,到遥远的西域,再到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动区域,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加上蒙古部落战斗力强悍,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对女真的崛起以及入关后的统治都会产生巨大威胁。

鉴于此,从努尔哈赤开始,对开始着手处理与蒙古各部落的关系问题。此时的蒙古大致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尔部为代表,分布在长城沿线,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地理位置最为优越。但也正因为距离中原和女真距离最近,在长期和明朝战争的同时,也最先受打努尔哈赤的打击。

长期的消耗让漠南蒙古不堪重负,最终走衰落,最终不得不向皇太极投降。1635年,林丹汗率领漠南蒙古众公到沈阳向皇太极请降,漠南蒙古归顺清朝。

漠南蒙古的内附对于明朝而言,增加了防御宽度,北方边境压力骤然增加,加速了崩溃的步伐。对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军入关争夺胜利果实时,北方边境是漠南蒙古负责守卫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够的,漠西准噶尔部的噶尔丹上位后,不断向东扩张,进攻漠北喀尔喀部蒙古。噶尔丹妄图统一蒙古,消灭清朝,重拾蒙古帝国的荣光,因此和清朝的关系迅速恶化。

康熙皇帝先是借助噶尔丹的压力,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然后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迫使其退出漠北。

退出漠北的准噶尔部开始南下侵占西藏,康熙旋即进军西藏,将准噶尔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年间清朝攻占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边境压力骤减。

但是历史一再证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国就永无宁日!所以清朝始终保持着对准噶尔部的压力,终于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从此蒙古问题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威胁彻底消除!

2、沙俄问题是潜在性问题!

准噶尔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从16世纪开始,沙俄哥萨克骑兵就越过乌拉尔山,在西伯利亚疯狂扩张。164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中国边境开始受到沙俄的威胁。

此时的中国处于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对远在东北的沙俄无暇顾及,但是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的安危至关重要,因此康熙积极部署反击,两次发起雅克萨之战,终于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退出黑龙江流域。

退出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并不死心,他们将魔爪伸向贝加尔湖以及西部的准噶尔部地区。贝加尔湖地区是漠北蒙古部落传统的游牧区,收到沙俄入侵,坚定抵抗但最终不敌,在西部受到噶尔丹威胁,南部受到清朝挤压的情况下,漠北蒙古审时度势加入清朝,找到了强大的靠山。

清朝趁机大举北上,击败噶尔丹,而后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确定了北部的中俄边界。

中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清朝确定边界,保卫疆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恰克图条约》及《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中俄在中东部的争夺暂告一段落,西部准噶尔部成为争夺的焦点。对于清朝而言,准噶尔和沙俄沆瀣一气,始终是威胁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予以坚决消灭。对于准噶尔而言,夹在清朝和沙俄之间,在实力越来越不济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靠沙俄。而对于沙俄而言,除了对土地的贪婪,还在于沙俄一直在努力寻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龙江流域的尝试失败后,沙俄转向从中亚西域南下,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还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所以谁掌握准噶尔,就掌握了争夺的主动权。

最终清朝等到了准噶尔内乱,在内乱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的情况下,清军迅速出击,消灭准噶尔部主力,清朝成为准噶尔争夺的赢家!

通过一系列条约以及消灭准噶尔,清朝沉重打击了沙俄南下的企图。

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致力于解决疆土问题,作为少数民族,清朝在处理与蒙古各部落关系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正是由于清朝几代皇帝巩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华帝国数千年来的不断开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标签: 康熙准噶尔汗国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大一统时其他国家在干嘛?日本处于“弥生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弥生时代,日本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世界史,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自身的文化不仅彰显出文明古国特有的独特魅力,更在其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才会有“世界离不开中国”一说。但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过去的历史也在滚滚红尘中随历史的车轮去向

  • 日本历史的开端,弥生时代的来源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弥生时代,日本

    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开始往朝鲜迁移,在距今约三万年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开始迁徙到日本。日本民族就是以这些迁徙人为主,又融合了蒙古人、中国古代中原人、马来人等演变而来的。弥生时代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终于公元三世纪。弥生文化和绳文文化显然不是继承关系,是什么让日本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这

  • 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弥生时代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弥生时代,日本

    弥生时代(やよいじだい)公元前300-公元250年 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弥生时代在绳文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间存在。可分前、中、后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

  • 三国中曹操和张鲁的阳平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阳平关之战

    建安十三年,张松前往许昌请曹操发兵攻打汉中,以解除张鲁对益州的威胁,曹操当时拒绝了。曹操并非不想取汉中,而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匆忙发兵有害无益。此后,曹操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只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如果攻打汉中张鲁,曹操最担心的是江东孙权乘机进攻合肥,西凉韩遂和马超也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所以攻打汉

  • 阳平关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阳平关之战

    三国时期,在阳平关发生过数次攻防作战,其中曹操和刘备的进攻是从西向东,而钟会的进攻则是相反,是从东向西攻关的。曹操在强攻失利之后,用计夜袭,才取得成功,而刘备则一味强攻,虽然兵力优势,但是依然不能夺取阳平关。反观钟会,则很轻易地就攻占了阳平关,虽然有蜀将先投降的影响,但是阳平关西侧险要、东侧并不利于

  • 三国中阳平关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阳平关之战

    阳平关之战是蒙古窝阔台汗八年(宋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在蒙宋战争中的窝阔台攻宋之战里,蒙古军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老勉县)全歼曹友闻军的作战。背景窝阔台汗八年九月,阔端率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民族军号称50余万,分兵两路再次攻宋四川,合击成都。一路由宗王末哥率领攻宕昌(今属甘肃)

  • 揭秘:日本早期绳文时代的家庭婚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绳文时代的村落活动形式属于原是共产主义。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蛛丝马迹,在当时的土偶和《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中也能找到。土偶塑造带有乳房和妊娠的妇女形象,说明当时人们对妇女的尊重。《古事记》中八干矛神到高志国沼河比卖家求婚的

  • 绳文时代的文化有何特征?陶器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在绳文时代相当长一个时期,东北地方一直是培育着独特文化的场所。绳文时代前期,在东北地区全部和北海道局部得以繁荣的,是具有东北地区土器显著特征的、硕大的筒形深钵形圆简系下层式土器群;绳文时代中期,土器群虽然开始产生分化:东北北部是圆筒系上层式土器群,南部则是大木系土器群,但是两者仍具有共同的“东北”特

  • 日本石器时代后期:绳文时代的历史特征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绳文时代,日本

    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时代后期,约一万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时期。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遗迹特别多,文化遗址遍及全国。绳文时代约始于16,5000年前(公元前145世纪),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纪)为止。指使用绳纹陶器的时代,包括绳文人的

  • 浣衣局是什么地方?金国皇家妓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浣衣局,明朝

    大宋建炎元年(金 天会五年 1127)六月初七日,金国朝廷之上,一批宋国男女俘虏的命运,被轻易决定了。建安王、相国王,发往燕山居住。帝姬赵富金、王妃徐圣英、宫嫔杨调儿、陈文婉四人,给珍珠大王完颜设野马为妾;郡国夫人陈桃花、杨春莺、邢佛迷、曹大姑为婢女——之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派妃子前往主婚,仪式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