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15 更新时间:2024/4/7 0:15:38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重要官员后代,他们分别是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吴保初。这四人身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他们或接受先进思想意图变法强国而被杀,或大志未酬郁郁而终。

谭嗣同

谭嗣同,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忧愤的谭嗣同在家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图强。之后更与康有为等联合各地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但这次变法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破坏下仅历时百日就宣告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之后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丁惠康,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藏书家,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其父丁日昌历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丁惠康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人,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其父“持静斋”所藏之书10余万卷,他尽发而读之,悉数被其继承。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于1909年。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末四公子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因支持变法一起被革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陈三立担任伪职,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吴保初,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安徽庐江人,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病逝于朝鲜军中,清廷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期间不畏权势,力平董裕氏冤狱。甲午战败后因上书提倡变法而去职,戊戌变法前后,他著文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赋诗寄慨,忧伤国事。宣统三年春南归上海,于民国二年(1913年)春病逝,葬上海静安寺侧。

标签: 清末四公子清朝

更多文章

  • 清末四公子本身很厉害,他们的家庭背景也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末四公子,清朝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大官之子,朝廷重要官员后代: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为“清末四公子”最常见的人选(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胡先骕《四十年来北京之旧诗人》、陈声聪《兼于阁诗话》,四人并举 ),如同明末名士“方以智、冒襄、陈贞

  • 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权力到底有多大?除了皇帝太子后的第三号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天策上将,李世民

    武德四年五月(621年),唐军一片欢喜,因为他们的主人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且把这两人绑到了首都长安。这可是自李唐起兵以来一场大的胜利!有人欢喜却有人愁,在众将士欢欣鼓舞的同时,一个五十几岁的中年人却在一旁紧锁眉头,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儿子打

  • 宋朝官制下都有着哪些官职?最大的官职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官制,宋朝

    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尚书左右仆射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光禄大夫为从一品。门下侍郞,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 明朝官制中的中枢官制有哪些?分别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官制,明朝

    三公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万历时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中书省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

  • 明朝内阁首辅为什么权利会这么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内阁首辅,明朝

    作为皇帝,他一个人要负责管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民都需要他花费心思去管理,那不管他的精力有多么的旺盛。他肯定是不能兼顾到每一个方面的,所以每一个皇帝都会把自己的权利适当的分给自己相信的人或者是自己创建一个机构来替自己分忧。但是这样好像很容易出现问题,要是皇帝分配给他们的任

  • 明朝四位内阁首辅应该怎么排序?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内阁首辅,明朝

    标题所列这四个人,都是明朝后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之际的内阁首辅,代表了明代阁体隆重、阁权高涨的四个高峰(应该还加上一个夏言)。有意思的是,这四五位当权的宰辅,如一条线般接续下来,而且都是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先是严嵩算计夏言,使其丢了性命。严嵩在登首辅之位后,专朝政二

  • 大蒙古国的疆域有多大 在政治,军事及文化的成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成吉思汗,大蒙古国

    疆域漠北位于东亚戈壁大漠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带,素为众多游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后有鬼方、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戛斯等民族崛起,构成人类古代游牧世界的东翼,与相邻的古代中国农耕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政治、军事的频繁冲突与交往。蒙古帝国形成于13世纪初,后成为横跨欧亚大

  • 元朝属于大蒙古国吗 两者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蒙古,大蒙古国

    近来,有些人提出元朝不是中国历史王朝,主要的理由是它是蒙古人统治,而现在蒙古国也存在着。而历史教科书也标榜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横跨欧亚。虽然这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但毕竟不符合史实。大蒙古国疆域要想弄明白元朝、大蒙古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这些国家的关系,是要追溯蒙

  • 明朝的藩王真的是衣食无忧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造反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藩王,明朝

    中国的父母有个通病,但凡小时候受过苦的父母,在条件改善之后总是想方设法的不再让子女受苦受累,为他们早早的谋划了美好的前途。皇帝也不例外,朱元璋出身贫民之家,父母因饥荒饿死,自己辗转做过乞丐、和尚,最终在乱世之中一统天下,鉴于自己的贫苦出身,担心后世子孙再受苦受罪,朱元璋为子孙们定下了一套分封政策,保

  • 为什么清代王爷的权力大于明代藩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藩王,明朝

    有明一代,身为皇帝宗亲的藩王们在经济上的收入可谓是丰厚不已,不仅朝廷每年定时拨付给他们一笔很可观的俸禄,而且皇帝还时不时对藩王们大加赏赐田地庄园。照这么推论,藩王们应该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在生活水平上,藩王们的确可以做到锦衣玉食,但是他们的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