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史上最神勇的突围: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

三国史上最神勇的突围: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58 更新时间:2023/12/13 17:20:27

说到三国的孤胆英雄,大家自然想到白袍将军赵云。《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将他在百万军中纵横驰骋的一幕刻画得淋漓尽致。据罗贯中描写,“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各将五十余员”,真所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据《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所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去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可见有这样的基本事实。但是否经过如此惨烈的搏杀,却未可知。那么史书上的三国经典突围,尤其是凭英雄个人神勇而所向披靡的记载又有哪些呢?

排行第一:张辽合肥突击

据《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所载,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征张鲁,教护军薛悌将一封急函付予镇守合肥的张辽,上有“贼至乃发”字样,即等敌军来了便拆信阅之。不久东吴孙权率十万大军进围,张辽和乐进李典等诸守将拆信视曹操所教,言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感到疑惑,张辽解释说,曹公远征在外,若等救兵到来,敌军已攻破我们了,所以要趁对方阵脚未稳,争取挫其锋锐。于是张辽连夜招募八百勇士,准备明日决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孙权大惊失色,吴将不知所措,逃到一座小山丘上,竖起长戟守护着自己。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孙权吓得不敢动弹;等到发觉张辽所领兵少,才聚集众军将他团团围住。“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可是剩下的那批哥儿们却紧张了,连声呼喊:“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在性命攸关之际,“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两军从早上战斗到中午,吴军士气衰落,退兵修整营垒守备。要知道面对孙权十万之众,张辽所率守军区区七千余人。

排行第二:赵云北山搏杀

据裴松之引注的《云别传》所载,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便领军出击,赵云属下的士兵也随同前往。但过了约定时间却仍未回返,“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结果正遇上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攻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出陈,且斗且却。”曹军败后复合,赵云被包围又破敌而出。“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见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却令偃旗息鼓、大开营门,侍曹军疑有埋伏速退之际,又鸣鼓追击,致敌“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次日刘备巡视兵营,连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排行第三:曹仁江陵解围

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所载,建安十四年,从曹操讨平荆州,留曹仁屯守江陵,对阵东吴名将周瑜。周瑜带军数万,其前锋数千人始至。曹仁登城远望,募得三百人,令部将牛金迎战,不料寡不敌众,被重重包围。长史陈矫当时在城上,望见牛金等垂危覆没,不禁惊恐失色。曹仁意气奋怒,让左右牵马来,陈矫等连忙劝阻,认为贼众强盛、势不可当,何不放弃这数百人,免得将军以身相赴。“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离敌军一百多步时,临近一条河沟,陈矫等人都以为曹仁会停在此外,为牛金壮声势而已。不料“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当发现还有人没完全出来的时候,“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陈矫等开始见曹仁出城,都很害怕,“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曹操获悉后,赞其气概雄壮,转封曹仁为安平亭侯。

综合分析,张辽、赵云、曹仁均以寡敌众,在重重包围中威风八面,并且为救随从而折返搏杀。但总体而言,张辽合肥突击最为猛列,也最显奇功。毕竟孙权率十万人亲征,近卫应是精锐之师,且在君王眼皮下自然奋勇争先,却被张辽的几百人逼上土坡,是可忍孰不可忍?赵云北山搏杀,仅率数十骑,与曹军先锋部队打的是遭遇战,又在大军到来后从容迎战,屡次成功突围,其智勇之兼备为人叹服。曹仁江陵解围,充分显示舍我其谁、一往无前的豪气,但毕竟据城迎敌,并且以救偏将为目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因此,三国史上最神勇、最经典的突围,应数张辽的那一次杰作。张文远也“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标签: 三国突围赵云单骑救主

更多文章

  • 清朝秘密立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是御用文人吹捧出来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秘密立储,清朝

    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

  •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无为而治

    刘邦开国之后,实行无为而治之法,不主动干涉国家经济发展,令国力快速恢复,才有了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千秋功业。在秦末大乱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众多诸侯互相厮杀角逐,最终只留下刘邦和项羽这两势力,最征战四年之久项羽兵败自尽,刘邦赢得天下,但是代价也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2000万之多,可是当楚汉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无为而治,道家

    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

  • 曾经那么辉煌的黄老之学,如今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古时的黄老之学起源于道家,而道家远比儒家发源的更早,起源于黄帝时期,直到商朝。当时黄帝、新甲、吕尚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治世思想与儒家截然不同,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和周朝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为周朝发源和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殷商时期及更久以前则顺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文化。

  • 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

  • “八字军”脸上刺的八个字是什么?看了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字军,南宋

    八字军,这是南宋历史上一支有名的部队,他们因为抗金而出名,又因为脸上都刺着八个字而被称作“八字军”。哪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背后也刺着四个字:“尽忠报国”。尽管在身上刺字是宋朝军队的一个惯例,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队的番号等,像八字军这样主动在脸上刺上抗金决心的壮举

  • 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阴丽华,执金吾

    光武帝刘秀在老家务农时,与整日呼朋唤友、结交各路豪杰的哥哥刘縯不同,他虽然看起来整日侍弄庄稼,胸无大志的样子,其实他的心中并不平静,他何尝不想做一番事业,以证明皇族后裔的骄傲。刘秀在操持农业、贩卖粮食的同时,一直都留意着当地的吏治、政策等等,甚至也常常刻意去结交一些有势力的人,比如坐镇南阳的大司马府

  • 明朝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是什么时候?是永宣盛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永宣盛世,明朝

    明朝的永宣之治又被称为永宣盛世,这一时期是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的结合期,历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而后,明朝在经洪武、建文、永乐两代半,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代三十三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想知道永宣之治时期的政治是如何的吗?有人说,在这一时期,明

  • 明朝永宣盛世 朱棣将明朝推向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参见永乐盛世、仁宣之治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网络配图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

  • 大熊猫和小熊猫有啥关系?她们之间是近亲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熊猫和小熊猫

    熊猫到底是不是熊?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至今无法给出一致的意见。关键在于,熊猫分两种,而两种之间的差别还不小。我们熟悉的一种是黑白相间的熊猫,叫作大熊猫。大熊猫平均体重100多千克,体形臃肿,让人看一眼就忍不住想上前抱一抱。另一种熊猫我们不太熟悉,它的身材娇小,大约只有60多厘米长,浑身毛皮呈棕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