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单骑救主赵云一战成名:看似威风八面其实狼狈不堪

单骑救主赵云一战成名:看似威风八面其实狼狈不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396 更新时间:2023/12/20 8:50:18

熟悉我国古典小说的人都知道,作为小说中蜀汉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他的英勇气概和高超武艺在长坂坡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单骑救主的故事,是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的,但是历史的记载非常简单,与小说中的描述也有一定的差异。

小说中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刘备。而历史的记载则是曹操派遣曹纯去追击刘备。曹纯率领的军队并不多,只有五千人。但这五千人却是曹军中的精锐部队------虎豹骑。这支部队全部都是骑兵,行军速度很快,一日一夜达到了惊人的三百里,并在当阳地区的长坂追上了刘备。虎豹骑的进攻很快冲垮了刘备脆弱的防线,刘备的队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在曹军的追击下,刘备只能抛下自己的老婆孩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仓皇逃命。《三国志·赵云传》中的记载稍微详细一点:“(赵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把这两个记载综合起来,当时的情形似乎是这样:面对虎豹骑的追杀,刘备仓皇逃窜,赵云则充当了保护刘备家小的角色。赵云所要保护的并单单是后主刘禅,还有刘禅的生母甘夫人。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赵云带着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和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是不可能与曹军精锐的虎豹骑发生激烈正面冲突的。因此,《三国演义》中所言的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样的场面不可能出现。一旦遇上曹军,夺路而逃才是求生之道,最要紧的就是要尽量避免纠缠。因此,这场被小说大力渲染、赵云一战成名的战斗,实际上却是被曹军一路追杀,狼狈不堪。

不过,只看《三国志·赵云传》似乎还不能概括赵云的任务。因为在《三国志·曹仁传》中还有一段记载,说明赵云的任务似乎不仅仅是保护刘禅母子。先来看看记载:“(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将这一段记载于之前的对照,我们不妨进行一个大胆的推测:当刘备的队伍从樊城南逃的时候,曹军的虎豹骑尚未开始追击,因此刘备的家眷应该是在一起的,其中的主要成员既有甘夫人、刘禅,还有刘备的另外两个女儿。之所以刘备的两个儿女被俘,很大的可能则是赵云一行在混乱中失散而被曹纯俘获。

赵云保护刘禅脱险,自然是一段佳话,尽管没有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也足够让当事人------刘禅感激一辈子了。所以,在赵云去世之后,刘禅还特意下诏缅怀赵云当年在长坂的事迹,称赞赵云“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并授予赵云顺平侯的谥号。这也还是对赵云的一种褒奖了。

三国故事,原本出自历史,也就是《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历史典籍的记载。渐渐的一些民间传说开始出现,并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的相关戏剧、平话作品,这样就使得三国故事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最后,《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横空出世,又将三国故事推向了一个极致。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三国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历史片段,也不只是一部演义、一个故事,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过来又会对故事本身造成新的影响。例如在当阳市出现的有关赵云的石碑和雕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有读者、观众、游客都把“单骑救主”当做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来看待,并对此津津乐道、广泛传播,甚至树碑立像来进行颂扬。这也许就是我国数千年文化底蕴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标签: 三国名将赵云五虎将单骑救主

更多文章

  • 三国史上最神勇的突围:常山赵子龙单骑救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突围,赵云,单骑救主

    说到三国的孤胆英雄,大家自然想到白袍将军赵云。《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将他在百万军中纵横驰骋的一幕刻画得淋漓尽致。据罗贯中描写,“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各将五十余员”,真所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

  • 清朝秘密立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是御用文人吹捧出来的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秘密立储,清朝

    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

  • 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推行无为而治?这样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无为而治

    刘邦开国之后,实行无为而治之法,不主动干涉国家经济发展,令国力快速恢复,才有了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千秋功业。在秦末大乱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众多诸侯互相厮杀角逐,最终只留下刘邦和项羽这两势力,最征战四年之久项羽兵败自尽,刘邦赢得天下,但是代价也是残酷的,秦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2000万之多,可是当楚汉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无为而治,道家

    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

  • 曾经那么辉煌的黄老之学,如今是怎么一步步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古时的黄老之学起源于道家,而道家远比儒家发源的更早,起源于黄帝时期,直到商朝。当时黄帝、新甲、吕尚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治世思想与儒家截然不同,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商朝和周朝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为周朝发源和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殷商时期及更久以前则顺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文化。

  • 黄老之学: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学派思想尚阳重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老之学,道家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

  • “八字军”脸上刺的八个字是什么?看了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字军,南宋

    八字军,这是南宋历史上一支有名的部队,他们因为抗金而出名,又因为脸上都刺着八个字而被称作“八字军”。哪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背后也刺着四个字:“尽忠报国”。尽管在身上刺字是宋朝军队的一个惯例,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队的番号等,像八字军这样主动在脸上刺上抗金决心的壮举

  • 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阴丽华,执金吾

    光武帝刘秀在老家务农时,与整日呼朋唤友、结交各路豪杰的哥哥刘縯不同,他虽然看起来整日侍弄庄稼,胸无大志的样子,其实他的心中并不平静,他何尝不想做一番事业,以证明皇族后裔的骄傲。刘秀在操持农业、贩卖粮食的同时,一直都留意着当地的吏治、政策等等,甚至也常常刻意去结交一些有势力的人,比如坐镇南阳的大司马府

  • 明朝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是什么时候?是永宣盛世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永宣盛世,明朝

    明朝的永宣之治又被称为永宣盛世,这一时期是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的结合期,历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而后,明朝在经洪武、建文、永乐两代半,近半个世纪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代三十三年的繁盛局面“永宣盛世”。想知道永宣之治时期的政治是如何的吗?有人说,在这一时期,明

  • 明朝永宣盛世 朱棣将明朝推向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参见永乐盛世、仁宣之治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网络配图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