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道光如此节俭,那清朝国库为什么还那么空?

道光如此节俭,那清朝国库为什么还那么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7 更新时间:2024/1/17 20:10:31

道光皇帝是大清王朝最为节俭的一位皇帝,不仅在清朝,纵观我国历史,论帝王之节俭,道光皇帝恐怕也是空前绝后,无出其右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勤俭持家的皇帝,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国库帑金的一少再少,国家财政赤字亏空一多再多。清末民初的史学家蔡东潘评价道光皇帝:徒齐其末,未端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事实是否真如蔡先生所评价?道光皇帝面对日益空虚的国家财政他又做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道光时期之财政状况,从而了解一下道光皇帝的执政水平和能力。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驾崩于热河行宫,39岁的皇二子绵宁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年号“道光”,其寓意为“大道光明”。其实,道光皇帝在为皇子之时,并没有得到父皇多少偏爱,种种迹象表明,他并不是嘉庆皇帝心仪的继承人。因此,皇子时期的他便远离政治而自我修身,他热爱读书学习,也积极训练骑射武功。正是因为如此积极向上的自我修炼,铸就了道光皇帝良好的品行,他勤奋自律,朴素节俭,毫无深宫大院里皇子那般的纨绔刚愎之风,这些优良风品行在他成为皇帝之后,更是展现淋漓。

然而,紧靠勤奋与节俭并不一定能够成为治理国家的“利器”,尤其是在传统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社会制度之下更是如此,道光皇帝显然就是这样的典型。

倘若,道光皇帝所处是在欣欣向荣时期,也许他的勤政加上节俭会让他的执政更加顺利,兴许还会取得较高的成就,但是,不幸的是道光时期正处在大清王朝每况愈下的没落时代。此时的大清王朝需要的是一位创造性极高,敢作敢为的有志之士,来承担治理帝国重任之人,只有这样的皇帝才可能力挽狂澜,让大清王朝死灰复燃。

事实证明,道光皇帝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那样的雄才伟略,所以大清王朝在他统治的三十年并没有什么“逆生长”的迹象,因此它的那些优良品质,似乎也变得黯然无光,甚至是被后人嗤之以鼻。

那么道光皇帝到底有怎样的过失,致使国家状况一日不如一日,被后人所诟病呢?

1、墨守成规,缺乏进取精神

道光皇帝登基为皇帝的时候已经39岁,人到中年,所谓的性格品行早已经定型了。道光皇帝最终能够在皇位争夺之中取胜,其最大优势就是“沉稳”,所以他早已形成了墨守成规的行事风格。道光朝的近臣,前有曹振镛,后用穆彰阿,都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思,深谙为官之道的典型的封建王朝官吏,他们虽身居高位且较有能力,但是他们同道光皇帝一样都是缺乏进取精神之人。当然了,就曹、穆二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也正是因为他们和皇帝品行“对路子”,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道光皇帝的问题。

由于道光皇帝缺乏进取精神,自然也不愿意改革创新。当国家财政岌岌可危之时,他的很多大臣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耆英提出的开矿而增加国家收入,在道光皇帝看来,开矿是一项极其危险的活动,既要克服各种作业困难,同时开山动土会招来百姓抵制,而且会惊动神灵,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被道光皇帝否决了。

其实,一条改变大清财政危机的好路子就在眼前,那就是开放通商,如此既能够解决百姓就业问题,还可以增加国家税收,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同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已经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经过几年的通商,国家已经从中获取了很多利益,以舟山为例,原本荒无人烟的海滨小岛,在英国人驻军短短几年便发展为兴旺发达的贸易中心。然而就是面对这摆在眼前的好机会,道光皇帝都不愿意有进一步动作,哪怕是尝试一下他都不肯,原因就是这些都是悖于祖制。

2、腐败透底的官僚队伍,国家命脉被断

面对财政危机,不愿意改革的道光皇帝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呢?他的主要作为就是抄家和卖官,抄家就是针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官员的一种惩罚,将该官员的私有财产充公,当然这部分收入相对于国家的亏空来说简直就是寥寥无几。

还有一招那就是卖官,文雅一点的叫捐官。

卖官这个事情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过先例,但那个时候所卖的官职,多是一些虚职和闲职,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下有钱人的虚荣心。可是到了道光时期,卖官已经十分普遍,而且已经不在是一些虚职或闲职,而是掌握实权的府、县之职。买官之人已经将买官作为一种投资,目的就是上任之后,搜刮更多钱财,所以,一旦这些人手中掌握权力,必然开始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如此,不但国家正常秩序将会被打破,百姓生活水深火热,而且由于这些蛀虫的蚕食,导致国家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税收,没有了正常税收,相当于国家被断了开源,其财政赤字也就是必然之势。道光皇帝几次大度的减免税负,其实质原因是这些税负是无论如何也收缴不上,才不得已而为之。

卖官,无异于杀鸡取卵和饮鸩止渴,看似解决了眼下的燃眉之急,其实最终的走向必是万劫不复。

3、民不聊生,起义遍地开花

面对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以及贪官污吏的大肆盘剥,老百姓生活又岂止水深火热?在这种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中,正是各种歪门邪教发展的温床。而道光皇帝面对这一波更胜一波的起义浪潮,似乎没有认真想过如何去改善民生,去解决根本问题,他能做的就是剿抚并用之手段将起义暂时消除。岂不知他这种手段,更让一些起义头子有恃无恐,通过利用人民的淳朴感情和基本需求去要挟衙门以达到个人目的,其实很多时候,那些用正义粉饰自己的起义头目,较之衙门里的贪官,可恨程度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就在道光皇帝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他的儿子咸丰皇帝继位之后改元元年,大清王朝最有声势的“太平天国”成立了。咸丰皇帝从此开了他的苦命执政,他的皇位几乎每天都是如坐针毡,如芒在背。这都是,道光时期留下的恶果所致。

道光皇帝就是在这样庸碌中老去直至死亡,他一生兢兢业业,但是结果却令人唏嘘,别提丰功伟业,就连维持现状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正是因为道光皇帝的因循守旧,致使大清帝国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机会,他的那些目光短浅的执政方针,最终将大清带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让大清王朝这艘破败的老船更加不堪。

其实,大清王朝的灭亡正是在道光一朝注定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实际上在给中国带来创痛的同时,也给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了一丝希望。可惜的是,统治者根本无意留心于此,还是以天朝上国妄自称大,这才是最可怕和可悲之处。

标签: 道光清朝

更多文章

  • 藤甲兵的藤甲材料很难制作吗 为什么诸葛亮北伐却没有使用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藤甲兵

    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三国演义中孟获为了对抗诸葛亮,去乌戈国借来了一只神秘的部队——藤甲兵藤甲兵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过河不沉,即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一度被藤甲兵打败。蜀中将士几乎无计可施之际,诸葛亮采用火攻的方法,才打败藤甲兵。这就是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故事。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

  •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会折寿 原因是什么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诸葛亮,藤甲兵

    在很多人的心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一生当中无一败仗,那是蜀国的守护神,是所以的君主都想要争抢的人。从三顾茅庐开始后,诸葛亮就一路辅佐刘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连封地都没有的小将领,到被封汉中王,最后建立蜀汉,不得不说这些都是诸葛亮计谋的作用。相信刘备的后世子孙也一定感念当年的诸葛亮,毕竟所有问题在他

  • 诸葛亮多次使用火攻,为什么火烧藤甲兵时感叹自己会折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藤甲兵

    在大众心中,诸葛亮可谓一个无所不能的智慧锦囊,无论遇到再艰险的情势,只要他轻摇羽扇,打个照面,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只是,诸葛亮一生多次使用火攻一计,为何只有火烧藤甲兵时才会感慨折寿呢?在书中,诸葛亮本以凭借智慧屡屡擒得孟获,可孟获却不愿就此屈服。为了打败诸葛亮,孟获向乌戈国国主借来藤甲兵,打算在战

  • 我们被围魏救赵骗了两千年,齐国根本不想救赵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围魏救赵

    一般来说,一个超级强国的定义在于能同时打赢两个方向的局部战争。很显然,战国早期的魏国便是一个这样的超级强国。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在围攻赵都邯郸时,遭到了秦楚齐宋卫五国的趁火打劫,也就是说,魏国竟能同时与赵、秦、楚、齐四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所以,此时正围攻赵都邯郸的庞涓八万魏军竟仍不退

  • 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揭秘庞涓真实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

    庞涓是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

  • 明代发明的神火飞鸦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游戏和影视中的那种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神火飞鸦,明朝

    神火飞鸦不知道大家有听说过神火飞鸦这个东西,神火飞鸦是明代的一种火器,可不是游戏里的神火飞鸦。大家不要搞混乱了哦。神火飞鸦类似于现在的导弹,但是不带制导性。也就是说他飞到哪里就在哪里爆炸,完全无法控制和预测,而且只能向前飞。神火飞鸦的原理但在当时一个这样的东西确是一个大杀器,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解读一

  • 神火飞鸦是什么样的 难道真的是用来攻城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神火飞鸦

    有很多人认为《武备志》的神火飞鸦造型不适合飞行,应该不好用。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误导,使神火飞鸦屡屡被评为奇巧淫技。最近看了《经略复国要编》,发现神火飞鸦的使用记载,故收集一些资料,论述神火飞鸦的使用。(图:传说中的神火飞鸦)以前很疑惑,神火飞鸦所记载的战术与英国火箭的使用几乎一样,战术很成熟

  • 看看中国古代的脑洞兵器,牛还是古人牛!神火飞鸦古代飞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兵器,神火飞鸦

    虎头火牌:普通的盾牌,外面用老虎纹样点缀,起到恐吓战马的作用合打砲:把大量火枪合并在一处纵火用,里面塞满浸润火油的棉花,外面有倒刺,插在辎重或者船上可以焚烧在马上挂在木偶人,木偶人中部署火药,砒霜等物品冲击敌阵。风扇车:配合石灰使用效果更佳地雷,挖坑部署在地面,敌人踩在石板上就会触发火药地雷阵把72

  • 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发生过战斗吗?最后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罗马人

    青铜时代晚期,日耳曼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波罗的海南岸大体上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早期的迁徙行动,

  • 斯拉夫人:被罗马人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斯拉夫人,斯拉夫人,罗马人

    斯拉夫人(英语:Slavs,俄语:Славяне),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已知最早使用“斯拉夫人”这个词的是6世纪的罗马人普罗科皮乌斯(Procopius)用希腊语写下的“Sklaboi (Σκλ?βοι)Sklab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