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越: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吴越民族)

百越: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吴越民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192 更新时间:2023/12/27 3:13:53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称谓源于古代中原人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称古越族、古越人,或越族、越人。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这些部族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实证表明,百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这块广阔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遗迹。自远古至秦末时期,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即当今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北部这一带(局部还包括湖南、江西与安徽部分区域),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族群,这一带越人族群数量众多的地带,中原史籍称之为“百越”,百越的诸多族群统称为古越族。先秦古籍对南方的众多部族,常统称为“越”,实际上这些“越”并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

自古流存下来的文献对有关百越记载甚少(秦始皇焚书毁了大量先秦文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出土大量的陶瓷、青铜、铁器、玉器等文物,见证了百越文明,填补了百越历史的空白。在远古时代,古越人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其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纺织及造船业等等相当发达。考古研究表明,长江以南的原生文明,比如草鞋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奇和洞遗址和缚娄国遗址等文明遗存,不亚于同时期的北方文明,甚至比同时期的北方文明更璀璨。在对百越良渚考古中发现,百越地区良渚古城规模远远大于同时期的北方中原黄帝城。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百越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难怪考古学家严文明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在古籍的记载中,古越族人可上溯至比三皇五帝更早以前。据宋代罗泌 《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古越族的首领叫“天皇氏”,传说天皇氏是旧石器时代第一代君主。道教天宝尊。《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岁起摄提......"。据唐代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师的《蕉轩随录》所说:"天皇氏是出现在三皇之前的君主。"

近年有学者认为百越人是夏王朝的建立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语言学者金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夏朝,正是濮人北上所建立的王朝,而濮人正是某支百越人于远古沿西南迁徙而成。比较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是董楚平,他在《吴越文化志》这本中,列举了十多条证据,论证是百越族北上所建立的王朝。

周太王之子仲雍与兄泰伯来到今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断发文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与中原人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中原的丝帛和手工产品。百越诸部族当中最早与中原交往的是地缘上较接近中原的"于越",其之间的交往在中原古籍里也留下了墨迹,于越部族在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商与西周时代,岭南南越部族与中原也开始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岭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

标签: 百越古越族人吴越民族

更多文章

  • 伊索寓言是形成的 他生平都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伊索寓言,古希腊

    你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乌鸦找到了一片肉,它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心里很高兴,这时候狐狸也在找吃的,他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叼着肉,馋的直流口水。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你好,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眼,并不做声。狐狸接着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

  • 《伊索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伊索寓言内容及写作特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世界,伊索,小说,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很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流传的《伊索寓言

  •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寓言》非一人所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世界,希腊,小说,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把人比喻为动物来讽刺。版本介绍公元前3—4世纪之交,雅典哲学家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 Phalereus)编辑了第一部伊索寓言集:《伊索故事集成》(As

  • 《侏罗纪世界2》好看吗豆瓣评分多少 侏罗纪世界2剧情影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侏罗纪

    特效大片《侏罗纪世界》2正式登陆内地院线,作为《侏罗纪世界》的续集,很多人都对该片抱有很大的期待,据悉,目前,《侏罗纪世界》2豆瓣评分7.2,猫眼评分8.7,淘票票评分8.7,微博评分8.7,总结起来就是口碑中上,可看。《侏罗纪世界2》的故事发生在主题公园“侏罗纪世界”被毁之后的第三年,纳布拉尔岛如

  • 《侏罗纪世界2》内地定档615 提前北美一周上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侏罗纪世界2》

    侏罗纪世界2内地定档提前北美是怎么回事近日有消息称电影《侏罗纪世界2》在内地的上映时间已经确定,定档在6月15日,比北美上映的时间还要提前整整一周,而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于是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北京时间4月24日消息, 恐龙来了!《侏罗纪世界2》中国内地正式定档6月15日上映,提前北美1周,并发布定档预

  • 萌童被恐龙包围爆哭 网友 侏罗纪很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侏罗纪

    看过知名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巨大体型、狰狞样貌以及凶悍獠牙让人感到畏惧,不过缩小的《萌版侏罗纪公园》倒是看得有趣。有网友在脸书PO出一张照片,可爱的萌孩被众玩具恐龙前后夹击,眼见周围都是可怕的怪兽,惊恐之下忍不住一股儿酸劲上头接着爆泪。在照片上头也附註标语「侏儸纪时代…很可怕」。照片上传后马上引起

  • 揭秘:四川发现亿年前 白垩纪时期恐龙足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恐龙,白垩纪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对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境内新阳、龙井两村发现的恐龙足迹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论为距今约一亿年白垩纪时期的三个种类恐龙足迹。某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叶勇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博士组成的专家组专程赶往泸州市叙永县,对境内大石乡新阳、龙井两村发现的恐龙足迹进

  • 揭秘四川某市发现白垩纪时期恐龙足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恐龙,白垩纪

    导读: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对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境内新阳、龙井两村发现的恐龙足迹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论为距今约一亿年白垩纪时期的三个种类恐龙足迹。经发现,每件化石都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网络配图博物馆专家组在大石乡龙井村(小地名牛咡洞)发现了多道恐龙足迹,其中一道蜥脚类行迹长度超过10米,包括

  • 揭秘吉林发现疑似白垩纪恐龙化石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恐龙化石,白垩纪

    5月30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东南侧山坡一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处恐龙化石群。网络配图经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相关专家现场考察,初步判断为疑似白垩纪早期恐龙化石群。图为已经挖掘出来的化石,专家初步推测为恐龙股骨化石(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楠摄6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有什么区别 两者之间式怎么区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

    提起西方艺术史总绕不开百花齐放之文艺复兴时期、华美靓丽的巴洛克时期。但是,观赏这两大经典时期的艺术时,有许多小伙伴仍旧傻傻分不清。文艺复兴主要指14世纪-16世纪,欧洲掀起的一场以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复兴运动,旨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同时反对中世纪宗教桎梏的进步革命运动。由于“复兴古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