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土木堡之变护驾功臣袁彬

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土木堡之变护驾功臣袁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85 更新时间:2024/1/2 16:34:30

袁彬(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锦衣卫乡首领,中国历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

袁彬出生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袁忠辞疾家居,以39岁之子袁彬代其校卫职。锦衣卫是护卫皇宫的新军,具有监管邢狱、巡查缉捕的权利。校卫则是一般的卫士。元彬虽地位卑微,然因在“土木堡之变”护驾北征,成为捍卫国格、护驾有功的英雄。

明正统十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刺部首领也先分兵四路,大举南犯。此时,正值宦官振掌权,英宗朱祁镇名存实亡,面对瓦刺的进攻,王振不与诸大臣商议,擅自调动50万军挟持英宗亲征。明军至大同后,王振风闻也先兵力强大,没等交锋,便吓得收兵回京。八月,明军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瓦刺追兵杀到,明军阵脚大乱,王振被杀,英宗被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也先拥帝北上,英宗的众多侍从抛下英宗不顾,仓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随英宗寸步不离,吃饭穿衣、行走睡觉,与瓦刺首领交涉等一切事务,全由袁彬承担。他对英宗的照料无微不至。英宗被掳后,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风刺骨,英宗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英宗冻僵的脚裹入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英宗而行;当英宗仰头南天,长吁短叹时,他便反复开导,坚定英宗回国的信心。英宗对袁彬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发烧不省人事,英宗急的不知所措,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经英宗这么一压,袁斌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掳时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护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计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英宗处提亲,欲将他的妹妹许配给英宗,以“美人计”达到逼降的目的。袁彬苦心规劝英宗要顾全中国大局,辞掉这门亲事。英宗听从了袁彬的话而辞亲。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复说:“待朕归国娶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随嫁的臣仆),也算不负令妹了。“以后,也先又多次按照汉奸喜宁的策划行事均失败。喜宁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对付也先逼降之计,是袁彬为英宗出的谋策,于是极力唆使也先杀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宁把袁彬五花大绑,拖到野外,要将他五马分尸处死。袁彬临刑前,怒斥喜宁,泼口大骂,喜宁令人赶紧行刑。在这紧要关头,英宗赶到,他置皇上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将袁彬救下。事后,袁彬对英宗说:“喜宁经常挑拨也先,犯我中国,制造边事,只有除去此人,回归才有希望。”英宗点头称是,即令袁彬想好计策,密书两封,遣另一侍卫带回给朝廷兵部尚书于谦。按照信中的计策,于谦将喜宁处死。也先失去喜宁又遭大明的齐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谋下一时难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8月,将英宗送返中国,袁彬等人也一同回国。袁彬护驾北征,深的史家的赞赏,家乡人民也为他建了一座“保驾楼”(遗址在今新昌二小后),以纪念他的护驾大功。袁彬将这次护驾的始末写成了《北征事迹》一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辅佐英宗复辟,改国号为天顺。袁彬从锦衣卫试百户,升为都指挥使(锦衣卫最高长官)。历史上的锦衣卫,名声很不好,而袁彬却是锦衣卫中难得的忠义正直之士。在任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十二年中,恬淡寡欲、刚正不阿,改锦衣卫统帅招权纳贿、欺罔官民的形象。

明弘治元年(1488),袁彬逝世。朝廷赐其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母、妻都诰封为一品夫人。

标签: 土木堡英宗袁彬锦衣卫

更多文章

  • 明朝恐怖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谁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明朝制度,锦衣卫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

  • 明朝锦衣卫的恐怖职责及权力:将犯人油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锦衣卫,明朝,朱元璋

    导读:朱元璋在广纳英才、设立都察、废除丞相三管齐下后,马上走出第四招:设锦衣卫。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争斗,以两败俱伤结局收场让朱元璋很是震惊,震惊之余,朱元璋撤销了“罪魁祸首”——“丞相”这一职位和中书省机构,还开始了一项令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的新发明创作——锦衣卫。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

  • 乌台诗案起因:北宋乌台诗案文字狱因何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乌台诗案,经过,始末,文字狱

    宋神宗推动乌台诗案:用文字狱打击政治异议派的开端: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

  • 宋神宗时的文字狱 大文豪苏轼与北宋乌台诗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神宗,宋朝,乌台诗案,文字狱

    宋神宗时的文字狱:北宋御史台院内,柏树苍苍,常有乌鸦在此栖居。一代文豪苏东坡被囚此地103天,几乎陷于被砍头之绝境。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发生于此。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因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43岁的苏轼由徐州贬调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

  •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 文字狱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字狱,唐朝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本文所要说的文字狱,是指没有像明清那样因诗文导致抄家、杀头,甚至诛灭九族之类惨不忍睹的事件发生,而并不是说唐朝就没有因文字而遭贬谪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文责自负,平常间因文字引起误会、责罚也是难免的事情,更何况家天下的时候。正如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所说的“中国每一个王朝几乎

  • 震惊:澶渊之盟后,北宋用货币战争“铲平”辽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檀渊之盟,货币战争,澶渊之盟

    提到澶渊之盟,估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杨家将死的真心冤枉。澶渊之盟签订之前,杨家将“七子去六子回”,连烧火丫头都上了战场。而宋朝皇帝贪生怕死,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感觉就像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一样。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 澶渊之盟是什么?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什么意思?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

  • 宋真宗与澶渊之盟 御驾亲征的大宋皇帝宋真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真宗,澶渊之盟

    宋真宗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在澶渊之盟之后,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史称“重熙增币”。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

  • 揭秘:历史上杨贵妃马嵬坡后流落风尘幕后秘密(马嵬驿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杨贵妃,马嵬坡,秘密,马嵬驿兵变

    导读:杨贵妃故事,家喻户晓。有关她在马嵬坡的结局,说法很多,除正史记载被缢死之外,流落日本的记载近年也缕次被人拿出炒作。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却是一种更为可信的结局。当然,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民间流传的四种说法:一,正史载被缢死。二,刘禹锡诗《马嵬行》:“贵人饮金屑,倏忽蕣英暮。”谓吞金死。三,杜甫诗《哀江头

  • 杨贵妃命殒马嵬驿后的奇闻传说:杨贵妃死在哪里?(马嵬驿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杨贵妃,杨玉环,马嵬驿兵变

    美艳风流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的逃难中,因为哗变的随行将士所逼迫,使唐玄宗无法兑现曾经承诺过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最终只能选择“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保命策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唐玄宗在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西)驿站,命人用白绫缢死了杨贵妃。“三千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