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贵妃命殒马嵬驿后的奇闻传说:杨贵妃死在哪里?(马嵬驿兵变)

杨贵妃命殒马嵬驿后的奇闻传说:杨贵妃死在哪里?(马嵬驿兵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29 更新时间:2023/12/12 6:02:03

美艳风流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在“安史之乱”的逃难中,因为哗变的随行将士所逼迫,使唐玄宗无法兑现曾经承诺过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最终只能选择“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保命策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唐玄宗在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西)驿站,命人用白绫缢死了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就这样成了“安史之乱”的牺牲品。由于闭月羞花的杨贵妃在马嵬驿的香消玉殒,她的传奇故事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以至出现了后来的种种奇闻传说。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渔阳鼙鼓动地来”,招降纳叛,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在杨国忠的激逼下,打着“奉密诏讨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治所幽州,今北京西南地区)造反了。《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以上(玄宗)待之厚,欲上晏驾(死),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安禄山不相悦,屡言安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由是禄山决意遽反。”

四十余年的太平天下,唐玄宗早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让位于晚年的奢侈游乐了。安禄山的造反,让朝廷猝不及防,反军锐不可挡,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河北各镇,东都洛阳也陷落了。后来,由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顽强奋战,老将军哥舒翰对天然屏障潼关的驻守及河北诸将的纷纷反戈一击,使形势略有好转。但由于杨国忠惧怕哥舒翰得势权重,对自己不利,便再三撺掇唐玄宗命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结果,失去屏障的哥舒翰很快就中伏兵溃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杨氏家族在随行禁军的护卫下逃离长安,准备入蜀避难。六月十四日中午,逃难的车队到达马嵬坡驿站,一路下来,饥渴交加,士卒怨愤满腔。右龙武将军陈玄札(随玄宗参与灭韦氏的政变,地位很高)担心士兵叛乱,便对士卒们说:“今日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就是由于杨国忠分裂大臣,盘剥黎庶,以至于此。若不诛之,何以谢天下!”将士们齐呼:“早有此心,念之久矣。”恰在此时,杨国忠被吐蕃和好使者拦在驿门外说事。有军士大呼:“杨国忠与番人谋叛!”一声呼喊,犹如引发了一座火山,多年来对杨国忠专权和对杨氏家族骄奢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杨国忠很快就被乱兵杀死肢解,头被挑在枪尖上。赶来阻止的杨国忠之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及杨氏族人也被杀死,哗变的士兵围住了皇帝驻跸的马嵬坡驿站。唐玄宗听到喧哗,问左右:“何故?”左右答:“国忠谋反。”玄宗扶杖,走出驿门,安抚六军。六军仍不解围,玄宗环顾左右,令高力士责问其故。陈玄礼奏道:“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见六军仍不散,恐酿大祸,忙近前奏道:“国忠负罪,诸将讨之。贵妃乃国忠之妹,犹在陛下左右,群臣能无忧怖?伏乞圣虑裁断,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转身入驿站,不忍回到行宫,在驿门内的小巷中,倚杖低头而立,神情惨切,久久不能移动。京兆司录韦锷见状,忙跪奏道:“乞陛下割恩忍断,以宁国家。”玄宗逡巡踟躅一阵,进入行宫。随后,手抚贵妃走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流涕而别,由高力士赐死。贵妃知死期已至,泣不成声,语不胜情,鸣咽着说:“愿陛下好生注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玄宗答道:“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遂于佛堂前的梨树下,用白绫缢死了杨贵妃。贵妃才气绝,南方进贡的鲜荔枝就到了。玄宗睹物情悲,长号数声,吩咐高力士:“与我祭之。”祭毕,六军仍未解围。高力士只好用锦绣紫衾遮盖着杨贵妃,将其置于驿站的庭院中,命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庭院观看。陈玄礼抬起杨贵妃的头,知其已死,说:“是的!”继而围解。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埋葬于马嵬坡西郭之外一里许的道北坎之下。绝代佳人杨玉环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时年,贵妃三十有八。

然而,有关杨贵妃的传说,并未因她的离世嘎然而止。由于杨贵妃是在国家遭遇大难时不幸玉殒的,所以,关于她的种种奇闻传说,反而越传越多,越传越神了。

先是,江湖术士李遐周有诗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之后,市井小儿皆唱。事后有人解析:“燕市人皆去”,即安禄山起兵渔阳,燕人从军去也。“函关马不归”,即哥舒翰之败,潼关不守也。“若逢山下鬼”,即嵬字,指马嵬驿是也。“环上系罗衣”,即贵妃小字玉环,是以罗巾缢死也。故说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早就有了预兆。

又传,玄宗天宝末年,京师曾有童谣传唱:“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因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且喜好穿黄裙。故而有人说,安禄山起兵,至杨贵妃赐死,皆为落花流水去之应验矣。

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是年十一月,唐玄宗自成都返回长安。返京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祭奠杨贵妃。后来又想改葬,礼部侍郎李揆奏道:“龙武将士诛杨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唐肃宗遂制止改葬。太上皇李隆基无奈,只得密令高力士将贵妃移葬于他所。贵妃初葬时,以紫衾裹身。至移葬时,已经两年,肌肤已坏,只遗胸前锦香囊无损。高力士葬毕,以锦香囊献给太上皇,太上皇睹物思人,欷歔下泪。又令画工画贵妃图形悬于别殿,朝夕视之。

李隆基移居大内甘露殿后,仍无日无刻不悲悼杨贵妃。遂辟谷服气,就连张皇后(肃宗皇后)进献的樱桃蔗浆也不食。一日,太上皇对侍儿宫爱说:“吾奉上帝所命,为元始孔升真人,此期可再会妃子耳。”即令准备热汤沐浴,并吩咐:“我若就枕,慎勿惊我。”宫爱闻睡中有声,骇而视之,已崩矣。时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甲寅,时年七十八岁。

又传,因杨贵妃下葬时匆忙,马嵬驿一驿卒拾得贵妃遗落的锦绣鞋一只,回家后交给其母。老妇人便将绣鞋对外展示,凡过客观玩一下,需交一百钱,老妇人前后获得银钱无数,遽致大富。由此可见,杨贵妃的名气之大了。

又有传说,杨贵妃生时,脚上有一只玉环,所以父亲给贵妃取了个小字叫玉环。

由于移葬时未见杨贵妃的尸骨,正如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又传贵妃当时并未死,死的是长得像贵妃的一个侍女,用掉包计死里逃生的杨贵妃,最终还是去做了女道士。

杨贵妃的奇闻传说,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后来远渡重洋,流传到了日本。据传,杨贵妃在马嵬坡虽缢而气绝,但后来又复苏了。苏醒后的杨贵妃,在舞女谢阿蛮和乐师马仙期的帮助下,乘日本遣唐使团的海船逃到了日本山口县的久津。也因此在日本出现了贵妃墓和贵妃雕像,甚至连著名日本影星山口百惠也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也许这也是从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演化而来的吧!

更多文章

  • 杨玉环之兄杨国忠在马嵬驿被乱箭射死内幕(马嵬驿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玉环,杨国忠,马嵬驿,马嵬驿兵变

    在这一段时期,唐帝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犯下了两个不可宽恕的错误:一个是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误杀了忠心耿耿的老将高仙芝、封常清;另一个是在只宜固守、不宜出战的情况下,屡次三番严旨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战。结果,潼关守军十五万人被叛军诱入河南灵宝的七十里隘道,南迫山,北阻河,为叛军全歼,潼关遂告失

  • 揭开历史上真实的东厂:东厂设立的背景和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真实,东厂

    东厂可以说是古装影视剧、穿越小说中,“出镜率”最高的机构了。神秘莫测的太监,武功高强的千户,无处不在的眼线,他们陷害忠良、助纣为虐,东厂往往成为邪恶、恐怖的代名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东厂是如何建立的,它又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1.东厂的设立背景1402年6月,朱棣率“靖难”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

  • 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锦衣卫,东厂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样总结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

  • 揭秘:明朝四大特务机构盘点 锦衣卫为何怕东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导读:锦衣卫做为明朝时代人见人怕的特务机构,相信多数国人都知道,但在锦衣卫之外,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锦衣卫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 明朝东厂和西厂区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厂,西厂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

  • 锦衣卫是怎么来的?明代锦衣卫与东厂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锦衣卫,明代,东厂

    锦衣卫是怎么来的?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

  • 山涛简介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山涛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涛,晋朝,西晋名士,竹林七贤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

  • 松锦之战的责任不在崇祯:洪承畴用兵特点被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松锦之战,洪承畴,崇祯,

    历史将松锦之战明军失败归于崇祯催兵过急,但研究发现问题在洪承畴计战不及皇太极所致。个人意见,文明话题,欢迎善意批评指正、拒绝谩骂。崇祯13年4月,后金军(这时应叫清军了)围困锦州开始,先是外围据点陷落,然后被清军掘壕围困,明守将祖大寿仿佛又见一个大凌河的惨剧要开始,赶紧派人突围求救。明廷调兵号称13

  • 皇太极对大明的最后一击:松锦之战耗尽大明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皇太极,明清,松锦之战

    皇太极对大明的最后一击松锦之战,使大明帝国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是大清帝国与大明帝国之间的最后一次殊死战。这场大会战,是皇太极生前亲临前线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其判断和指挥称得上出神入化,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从此,明王朝再也没有力量对付自己的内外敌人了。两年后,大明帝国轰然垮台。大明崇祯二年、后金汗

  • 松锦之战简介:明朝输掉了关外精兵全面退守山海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松锦之战,洪承畴,皇太极,

    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哲率部民1000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3天不吃草,还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