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被皇帝赐死的两名铁帽子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69 更新时间:2024/1/7 17:12:14

1861年,是咸丰当上皇帝的第11个年头。30岁的咸丰帝,已经是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躺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的寝宫里,烟波与往日烟波相似,但他的心情一点也不爽,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欲望。他是在外国军队逼近京城时,以外出狩猎的名义,又惊又怕逃往热河的。但他是个皇帝,又是个男人,必须在大臣与皇后贵妃之前掩饰他的心情,以及处于崩溃边缘的心理。生下来就很弱的身体,此时病得不轻,这让他预感生命将要结束,再难回到他逃离的紫禁城。现在,该是确立继任者的时候了。

谁来接替他的皇位呢,这似乎不用多想。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载淳,唯一的问题是载淳只有5岁,无法治理一个国家。他还需要安排辅政大臣,辅助小皇帝渡过难关。咸丰帝想到了8个人,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他把这些人找到烟波致爽殿,宣布了他的安排:“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身为大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咸丰不会不知道,皇室皇权一直是争斗的漩涡中心,有一种危险的下沉力量,会把一切拉入深不可测的水底。这些顾命大臣也需要有一种抗衡和制约,以免出现像多尔衮那样的摄政王爷,攫取统治朝廷的实际权力。

接下来他又作了一项安排,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咸丰的旨意当然是好的: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小皇帝生母懿贵妃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专权。1861年8月22日清晨,咸丰帝病逝。他没有想到一切因死亡告别权力的统治者,对后世的安排都是徒劳,也没有想到他看似严谨细密的安排,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他安排的8个赞襄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大臣。这些人以载垣、端华为首。

载垣和端华的身份为世袭罔替的王爵,也叫铁帽子王,这是对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民间俗称。王爵制在清初就有了,但没有发展成型,并且有些紊乱,直到乾隆四十一年重新审定,凡是因战功卓著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后代承袭时并不降级;凡是因为皇亲得到的爵位,依次递降,每袭一次下降一等。这样一来,就划清了不同王爵的等级界限。民间记不住那么麻烦的名词,形象地把世袭罔替王爵称为“铁帽子王”,虽然那些王爵的帽顶,时常有镶嵌宝石的光彩闪耀。同样是铁帽子王,载垣与端华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端华的先祖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也是为清朝打下江山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载垣的先祖怡亲王允祥,则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清朝建立后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他们的相同之处,是在咸丰帝十九岁即位时,就成为这个政权核心集团的成员。在他们眼里,咸丰帝是位好皇帝,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对朝政颇有大手笔的改革。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年月里,其中的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扭转了内交外困的局面,一度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繁荣。在咸丰帝眼里,他们也是好官员,可以信赖。但这种可以信赖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说他们的水平有多高,才成为皇帝的臂膀与骨干,成为朝臣势力的领军人物。而是那个官僚体制,无法避免官员的全面贪腐,很难产生才识过人、才能卓著的朝廷栋梁,他们不过在那个群体里显得略好一些。

在别人的眼里,这两名铁帽子王就不那么好,甚至很差。有人以为,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这件事,就是载垣的错误造成的。当大学士桂良的代表团未能把英法联军阻拦在天津,载垣以钦差大臣名义前往通州,与英使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举行谈判。关于那场谈判,传出来的一个细节是,因为英国人不同意到北京见中国皇帝时跪下磕头,让载垣火冒三丈,先前谈判结果统统取消,还把巴夏礼和他的随行人员及国外新闻记者全部逮捕,其中20余人被殴打和凌辱,凄惨死去。这遭到英法联军的报复,占了北京后烧毁了圆明园,而那个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咸丰帝当年出生的地方。

而咸丰帝将未来的政权交给顾命大臣和皇后贵妃时,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是没有考虑到他们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在咸丰死时,那些人都年富力强,并且在咸丰帝和军机大臣逃到避暑山庄之后,以空有爵位、并无官职身份挺身在第一线,处理乱摊子。没有他们的合作,朝廷不会安稳。首先想到这一批皇亲的,恰好不是载垣与端华,而是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咸丰遗体正在运回京城的路上,她们已经回到了紫禁城,与咸丰帝的阿哥们结成了联合阵线,部署了政变的所有准备。

等到顾命大臣们回到北京,等待他们的是一份宣布他们罪状的谕旨。“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这是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病逝的政治责任,全都扣到载垣等人头上。载垣、端华虽然是铁帽子王,却也救不了他们的性命。两人同时被剥夺爵位和赐死,这已经是顾及了他们铁帽子王的身份,允许他们留下完整的尸体。铁帽子并不是铁铸的,铁帽子王也会获罪。在清代铁帽子王中,有17人曾被革去爵位,其中两人丢了性命。这两人就是载垣、端华。政变后的第二天,懿贵妃的身份变为皇太后,史称慈禧太后,开始了实际上统治大清帝国的历史。

标签: 清朝皇帝铁帽子王赐死

更多文章

  • 新鲜热词“铁帽子王”:详解什么是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铁帽子王,古代官员

    所谓“铁帽子王”,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是指世袭的王爵。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整个清代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

  • “铁帽子王”什么意思?清代腐朽堕落利益集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铁帽子王,封爵,世袭罔替,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吕新华表示"反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什么样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铁帽子王又是怎样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呢?“铁帽子王”是清代一种封爵制度 其后世不乏

  • 最后的“铁帽子王”奕劻:晚清官场的第一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铁帽子王,奕劻,晚清,

    奕劻之贪财,可谓骇人听闻,堪称“晚清第一贪”。末代皇帝溥仪关于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为,有个最为尖锐的评价:“(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奕劻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光绪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时被封为庆亲王,又在1908年获

  • 清朝战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当上铁帽子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僧格林沁,,铁帽子王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残破的石头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荒凉与寂寞。 150年的风雨也许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 盘点: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开国,世袭,铁帽子王

    导读: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七国之乱,汉朝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

  •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的绞刑架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七国之乱,汉朝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拱卫皇室。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韩王信。韩王信本名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同时分封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兄长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儿子刘

  • 揭秘汉朝历史上因为一盘棋而引发的“七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一盘棋,七国之乱

    导读: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次,带头闹事的也不是外人,而是高祖刘邦的大侄子,也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叔叔。叔叔要造侄子的

  • 明朝红丸案始末: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红丸案

    明朝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红丸”,一种特殊的春药,以少女经血为药引,将皇帝朱常洛命归

  • 朱常洛是怎么死的 明光宗朱常洛与“红丸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常洛,明代,红丸案

    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朱常洛即位,郑贵妃担心朱常洛会因前嫌而报复自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勾结朱常洛所宠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