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战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当上铁帽子王?

清朝战神僧格林沁:草原放羊娃如何当上铁帽子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162 更新时间:2024/1/22 20:00:44

在沈阳法库西北20公里处,有一个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公主陵村。

苍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龙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残破的石头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荒凉与寂寞。 150年的风雨也许并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见:荷三朝之宠眷,经百战之勋名……督师五省,侵寒耐暑;临阵六年,奋爪士以同仇……这是清同治皇帝的圣旨。

清王朝最后一位横刀立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僧格林沁亲王,曾经葬于此地,如今唯石碑独存。

放羊娃当上铁帽子王

清时,今法库县巴虎山以北地域隶属于科尔沁左翼王旗的世袭领地。公主陵一带是科尔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作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死后葬到这里,也算是按章办事。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父亲是科左后旗台吉家族的四等台吉。台吉,据说是源于汉语皇太子、皇太弟的称呼。僧格林沁虽拥有高人一等的台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当时人都戏称僧格林沁的父亲为“雅玛台吉”,蒙古语意为给人放羊的台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很小就跟随父亲到别人家放羊。

后来,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因膝下无子,便选了仪表非凡的僧格林沁为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由于僧格林沁的养父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皇亲国戚。

道光五年,15岁的僧格林沁袭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24岁时,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

道光30年,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此战,僧格林沁谋局布阵,亲冒箭矢,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即位,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十大臣之一。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晋封为亲王,并诏世袭罔替,就是铁帽子王。咸丰七年,僧格林沁任钦差大臣。咸丰九年,僧格林沁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英法联军。步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护卫大清,可谓忠心耿耿。

咸丰三年8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僧格林沁不负众望,先是率军在天津南一战击溃太平军林风祥部,迫使其退守连镇。次战,又用计水淹七军,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风祥。因此丰功,咸丰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此时,僧格林沁45岁。

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余部,俘获太平军又一名将李开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丰九年6月,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率军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立下了功勋。咸丰十年9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万蒙古骑兵,与侵略者再次展开激战。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冒着枪林弹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杀敌。但这一次,僧格林沁败了,马刀没有拼过洋枪,北京沦陷,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僧格林沁被革职。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这一次的对手是河南山东一带的农民义军捻军。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为朝廷安危在山东横冲直撞,反复进剿,他想一鼓作气消灭捻军,甚至十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久疲之师,终于落入机动作战的捻军伏击圈中。 5月18日,僧格林沁战死,那年55岁。

僧格林沁一生辅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身为武将,其人忠勇刚烈,冲锋陷阵,敢为人先。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就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分别迎娶的是清室贵胄女子为妻室。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最终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说:“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47年后,清朝在风雨飘摇中终结。

僧王死的地方也叫落王座

赖文光率领的捻军与僧格林沁对垒时,赖文光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与清兵周旋。而所向披靡的僧格林沁终于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在山东前线,僧格林沁以轻骑追击,日行300里。当时有人向曾国藩汇报军情,曾国藩惊曰:“轻骑追击为用兵大忌,僧王险矣。”果然,不久前线就传来噩耗,僧格林沁阵亡。曾国藩立即派左宗棠领一万兵去战场救援。

左宗棠刚走到半路,见有人骑一匹快马背驮一个大包飞奔到面前翻身下马。左宗棠一看,来人是僧格林沁的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问僧王的情况,王世珍哭着说出了僧僧格林沁战死沙场的前后经过。

当左宗棠让王世珍带路赶到战场时,只见一片惨状,尸横遍地,好不容易在乱丛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尸体,草草地装殓在棺内。左宗棠派人仔细打听后得知,僧格林沁遇难的地方叫张家楼子,此地另外还有个名字叫落王座。

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贴身马僮王世珍把僧格林沁唯一的遗物,一顶珊瑚红顶帽带回北京的僧王府,结果被僧格林沁的儿子大骂一顿:“王爷死得起,你死不起,给我滚开,不接!”连送三次,都遭到拒绝。最后,王世珍被派到昌图任职养老,一直活到民国初期。当地人都叫他“王五老爷”。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吴大舌头”吴俊升,就是他收养的义子……

十六岁捻童杀了老英雄

曹州之战,捻军首领张宗禹诱敌深入,骄横的僧格林沁不知是计,穷追猛打,结果陷入重围。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藏在麦田里。一个叫张皮绠的小捻军持刀搜索残敌,他发现了身穿黄马褂、浑身是血的僧格林沁。小捻军不知此人是谁,见还有气便上前捅了一刀。当他穿着黄马褂回到军中,人们才知道他杀了清军大将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还是个16岁的孩子。张皮绠是涡阳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捻军来后,父母领着张皮绠投捻,被收为捻童。

后来,张皮绠母亲病故,父兄也在军中战死,张遂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

同治十二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暗探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粮坊老板就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身份暴露。暗探将其拘捕,并从他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等遗物。

朝廷得知杀害僧王的元凶落网,下令将其押解山东济南,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刑前,张皮绠慷慨直言,陈述斩杀僧格林沁的经过,如在眼前。

陵墓被毁僧格林沁不是黄金头

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僧王遇难后,被捻军割去头颅,身首异处,属下只抢回一具无头的身子。安葬时,清廷特选派工匠,打造了一只黄金头颅安上。

1948年夏,已安卧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当地农民拆毁。人们打开地宫,掀开棺椁,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静静地仰卧其中,尸体尚未腐烂,身着亲王朝服,身首俱全。哪里有什么黄金头?僧格林沁尸身裸露后,随风而朽。

陵园附近的村民说,僧格林沁陵墓被毁时,珠宝玉器成箩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只九龙杯尤其显眼,装满酒时,杯中会出现九条游动的金龙,引颈奋爪,状若活物,此杯后来不知所踪。有当地老人介绍,从墓穴里翻出好多的绸缎,后来都做扭秧歌的带子,用了好些年。现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圣旨碑”未被砸毁,成为墓园的唯一遗迹。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约70亩,位于公主陵村东一处朝阳的山坡上,当地人称马鞍山,系巴虎山余脉。据史书记载,僧王陵园建筑极具工巧,气势恢弘,分为内墙、外墙,前殿、后殿,几进院落;墙里墙外,松柏参天。沿山坡而上约百米,起有三个宝顶,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楼,楼内青石铺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身上驮的便是同治帝所题的青石蟠龙碑。僧格林沁下葬时,同治皇帝载淳不过10岁,能否亲提碑文只有天知道。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无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孤零零地立着。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毁,他的儿子、孙子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僧王3代,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寸骨无存。悲哉!

后人守墓孤老伴孤碑

如今,守护着僧格林沁孤碑的是一位蒙古族农民白庆荣,今年59岁。史料记载,白家是于1761年调来为雍正皇帝的侄女和颐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贵族。“祖上犯了点事,乾隆年间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家族的迁居史,“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代守墓了。 ”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处后,白庆荣的祖辈便开始专门守他的墓。“咱们虽说是发配守墓,但也是贵族! ”白庆荣说,“咱们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个姓。”上个世纪50年代,白庆荣的父母搬出了僧格林沁陵寝所在地。他们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又一次成为这项“家族产业”的延续者。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找到白庆荣,在墓园的旧址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看什么呢?就是那块已经断成两截的石碑。

14年来,白庆荣一直与僧格林沁碑共度晨夕。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的小炕头上还摆着一本已经很旧的《僧格林沁史》,多年来,白庆荣已经深深了解了他的陵墓主人。他现在很担心的一件事是,“怕为前辈守墓的行当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有白庆荣这样一片赤诚,若僧格林沁灵魂有知,似乎也该知足了。

没有了陵地依托的僧格林沁碑在雨雾中静静地矗立,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但愿这唯一的旧物不会消失。

标签: 清朝僧格林沁铁帽子王

更多文章

  • 盘点: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开国,世袭,铁帽子王

    导读: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

  •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七国之乱,汉朝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

  •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的绞刑架工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七国之乱,汉朝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拱卫皇室。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韩王信。韩王信本名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同时分封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兄长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儿子刘

  • 揭秘汉朝历史上因为一盘棋而引发的“七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一盘棋,七国之乱

    导读: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次,带头闹事的也不是外人,而是高祖刘邦的大侄子,也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叔叔。叔叔要造侄子的

  • 明朝红丸案始末: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红丸案

    明朝历史上的红丸案是怎么回事?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红丸”,一种特殊的春药,以少女经血为药引,将皇帝朱常洛命归

  • 朱常洛是怎么死的 明光宗朱常洛与“红丸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常洛,明代,红丸案

    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朱常洛即位,郑贵妃担心朱常洛会因前嫌而报复自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勾结朱常洛所宠幸的

  • 真相有时不能公开:淹没在历史迷雾中的明宫梃击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梃击案,明朝,万历

    梃击案与红丸案、移宫案并称明末三大迷案。此案其实并不复杂,然而由于涉及到皇储纷争,其中真实情形显然不能公开,这桩公案遂淹没在历史迷雾之中,真相恐永远无大白于天下之时。1、案件背景明朝的立储严格地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如果皇后有儿子,就立嫡子;若无嫡子就立庶长子。嫡子或长子故去就立长孙。这套规矩除了写

  • 三国史上真实的赵云:只是文臣不曾斩一名敌将?(蜀国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真实,赵云,文臣,武将,蜀国五虎将

    导读:每每提起《三国演义》,不少同学都可以引经据典地说上一段,而且其中很多人都特别喜欢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认为他有勇有谋,忠肝义胆;还是不少男同学将其当作心目中的偶像。不过,若说赵云原本是位文臣,想必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翔实考证指出,赵云的武将身份确实值得怀疑。“演义”出来的五虎上

  • 三国大将黄忠是怎么死的?黄忠的墓在哪(蜀国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忠,蜀国五虎将

    大将黄忠怎么死的?黄忠,字汉升,公元147年生,南阳人。关于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在老年时期表现活跃,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洲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

  • 历史上张飞的长相:张飞是能文能武的美男子? (蜀国五虎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飞,三国人物,蜀国五虎将

    导读:历史上张飞长啥样?随着曹操高陵被确认,彭山莲花村一些村民称当地有刘备墓后,阆中张飞墓葬是否真身、张飞头颅何时“回家”等悬案,也成了网友们时下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张飞墓之说,民间流传版本诸多,有人称在张飞的出生地河北省涿县;有人称在重庆云阳县;还有人表示张飞墓就在阆中“工作”过的古城西街的汉桓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