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锦衣卫的“绣春刀”与“飞鱼服”什么样?

历史上锦衣卫的“绣春刀”与“飞鱼服”什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038 更新时间:2024/1/15 11:59:36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廷玉之《明史》职官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但是厂卫在执行他们的“特殊公务”时,使用这种佩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特务系统真正动刀子的机会没有动作片里虚构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仪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实战。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绣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为实战器的礼器,还是可以作为礼器的日常佩刀”。

绣春刀古史记载中极少有的制式兵器,锦衣卫可以不穿飞鱼服,但不能不佩绣春刀,传说绣春刀每一柄都是千锤百炼之作,所以刀锋犀利无比。双手持刀,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哪怕是富强的大明帝国,也无力将这样的宝刀装备部队,只有天子亲军锦衣卫,才会人手一柄!但绣春刀到底长什么样?现代已无人确切知道,因为没有流传下来,都只是传说,甚至有说单刀的,有说双刀的,众说纷纭。现在唯一能见的锦衣卫兵器是台湾收藏家刀狂度所藏“东厂双刀”,此两刀共用一个刀鞘,一刀之刀柄刻“东”字、另一刀之刀柄刻“厂”字。合刀“东厂”二字相对面置内侧。王度三十年前偶得此刀,当时他并未料到它竟是孤品,此刀为已故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最爱,但秦院长也没认定为绣春刀,因此被称为“东厂双刀”。

那么飞鱼服呢?称它为中国历史上打架最帅的官服是不为过的,跟纳粹军装一个道理。飞鱼服非常漂亮,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衣服上绣有类似于蟒蛇的动物,头上有两只角,而飞鱼纹,则是由蟒形加上鱼鳍鱼尾异化而来,像一条龙)。上面并不是绣了一条蟒蛇,而是四爪之龙(皇家之龙五趾)。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电影《绣春刀》正与此暗合。中国以前的属国,现在被印度吞并的不丹,国旗上绣四爪金龙,其实就是蟒,五爪金龙只有天朝皇帝才能用。

飞鱼服由明代国家织造局生产,在设计上为单袍,领口交叠,单边右襟在上,阔袖束腰,下摆宽大呈“曳撒”式。在前胸、后背、两肩、通袖及膝澜处,彩织以飞鱼、流云、海浪及江崖图案。飞鱼服在大明朝服众仅次于斗牛袍,属于二品朝服,锦衣卫中二品当然是少数,而为了表示荣宠,正六品、百户以上的中高级官员也有资格穿飞鱼服。但它又不是锦衣卫的工作服,一般低级的锦衣卫也不能穿。电影中,老大升为百户,换穿的就是银色飞鱼服。《绣春刀》的服饰道具比较考究,华丽却又写实的兵器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兵器刀条(刀身)问题都不大,甚至还原度很高,刀装却恶俗,工艺品气息太浓,清朝的味道也太浓。当然,明末与清初的兵器形制有模糊不清的地带,比如刀剑鞘的全金属封边到末期就没再继承。

标签: 锦衣卫绣春刀飞鱼服明朝

更多文章

  • 明朝历史解密:明朝的锦衣卫真是古代的007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锦衣卫,特工,

    现在一提到“锦衣卫”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走壁,武艺高强,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保国卫民等神圣而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但是,明朝的锦衣卫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举伞扇的仪仗兵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在建

  • 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土木堡之变护驾功臣袁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土木堡,英宗,袁彬,锦衣卫

    袁彬(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著名锦衣卫乡首领,中国历史上最具正面形象的锦衣卫。 袁彬出生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袁忠辞疾家居,以39岁之子袁

  • 明朝恐怖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谁建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明朝制度,锦衣卫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

  • 明朝锦衣卫的恐怖职责及权力:将犯人油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锦衣卫,明朝,朱元璋

    导读:朱元璋在广纳英才、设立都察、废除丞相三管齐下后,马上走出第四招:设锦衣卫。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争斗,以两败俱伤结局收场让朱元璋很是震惊,震惊之余,朱元璋撤销了“罪魁祸首”——“丞相”这一职位和中书省机构,还开始了一项令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的新发明创作——锦衣卫。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

  • 乌台诗案起因:北宋乌台诗案文字狱因何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乌台诗案,经过,始末,文字狱

    宋神宗推动乌台诗案:用文字狱打击政治异议派的开端: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

  • 宋神宗时的文字狱 大文豪苏轼与北宋乌台诗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神宗,宋朝,乌台诗案,文字狱

    宋神宗时的文字狱:北宋御史台院内,柏树苍苍,常有乌鸦在此栖居。一代文豪苏东坡被囚此地103天,几乎陷于被砍头之绝境。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发生于此。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因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43岁的苏轼由徐州贬调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

  •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 文字狱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字狱,唐朝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本文所要说的文字狱,是指没有像明清那样因诗文导致抄家、杀头,甚至诛灭九族之类惨不忍睹的事件发生,而并不是说唐朝就没有因文字而遭贬谪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文责自负,平常间因文字引起误会、责罚也是难免的事情,更何况家天下的时候。正如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所说的“中国每一个王朝几乎

  • 震惊:澶渊之盟后,北宋用货币战争“铲平”辽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檀渊之盟,货币战争,澶渊之盟

    提到澶渊之盟,估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杨家将死的真心冤枉。澶渊之盟签订之前,杨家将“七子去六子回”,连烧火丫头都上了战场。而宋朝皇帝贪生怕死,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感觉就像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一样。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 澶渊之盟是什么?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什么意思?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

  • 宋真宗与澶渊之盟 御驾亲征的大宋皇帝宋真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真宗,澶渊之盟

    宋真宗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在澶渊之盟之后,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史称“重熙增币”。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