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的妃子有几个,雍正怎么死的?

雍正皇帝简介 雍正的妃子有几个,雍正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122 更新时间:2024/1/18 23:02:55

导读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雍正皇帝一生给世人留下两大疑案,一个是雍正继位疑案,一个是雍正死因疑案。那雍正怎么死的?雍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另外,由于甄嬛传的播出,人们又出现一个疑问:雍正的皇后是谁,雍正的皇后历史上到底有几个?雍正的纯元皇后确实存在吗?

雍正怎么死的?雍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文字狱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说法也很离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恋人,这恋人叫竺香玉,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宫里来。他夺了曹雪芹的所爱,于是曹雪芹就通过秘密的办法和竺香玉进行联系,竺香玉虽然身在皇宫,心还想着曹雪芹,于是见了一个机会,就谋杀雍正。这个也是野史小说之言,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不可相信。

第三个是有一本书,叫《梵天庐丛录》。这个书是说雍正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但是还差一点,又被救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属于移花接木,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对宫女很暴躁。因为嘉靖他吃炼丹药,他有时候脾气暴躁,经常鞭挞宫女。有一个宫女叫杨金英,一天夜里头,趁着嘉靖皇帝睡着的时候,用黄的绸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为她特别紧张,慌乱之中打了一个死结,她以为勒死了,参与其事的另外一个宫女害怕了,把这个事情赶紧告诉皇后,皇后急忙跑来的时候,一看嘉靖已经断气了,皇后赶紧命令传御医,御医叫许绅,来了以后,觉得问题很严重,就下了急猛药来治,经过了四个时辰,嘉靖就有了一点声音,透了一口气。然后,史书记载说:“嘉靖吐紫血数升”,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调理,就把嘉靖给救活了,当然杨金英等就被杀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历史有记载。据说后来嘉靖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一个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张床,别人不知道他睡在哪个床上。后来我问故宫的先生,我说有没有发现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张,他说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变了。嘉靖曾经被宫女勒得断了气,后来抢救过来,这是历史真事。我看过朝鲜《李朝实录》,朝鲜的使臣到明朝来,对这个事情也做了很详细记载,我们刚才讲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这儿来,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出于反满的需要,编造了这么一个很生动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郑重地说,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第四,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第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后,特别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大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荐。

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统计,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雍正58岁就死了。

雍正的皇后历史上到底有几个?

原则上说雍正只有1位。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1731年),满洲正黄旗人,管步军统领事内大臣费扬古之女。世宗为皇子时之嫡福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长子弘晖(弘晖是雍正帝的长子,八岁病死)。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立为皇后。

雍正九年(1731年)卒,年50余岁,上谥为孝敬皇后。高宗弘历继位,加谥,祔太庙。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合葬清西陵之泰陵。嘉庆四年(1799年)、二十五年(1820年)两次加谥,为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民间素称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其实这只是对封建帝王后宫的一个笼统说法。作为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多少女人,在数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也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制度,皇帝后宫的女人永远只是皇帝的一个附属物,一个皇家生育工具和一个个人玩物,她们在皇帝的淫威和宫廷礼仪的约束中,时而高贵显赫,时而低微卑贱,得宠时炙手可热,失宠时陷入苦海,甚至失去起码的人身保证,没有一点的独立人格。别人眼里的金碧辉煌建筑,在她们眼里也许就是人间地狱,众多的女人围绕一个男人所引发的争斗,无非是人间的欢乐和生活待遇的高低,伴君如伴虎的悲剧随时会发生,而皇帝打着多子多嗣多福的招牌任意玩弄女性,甚至不理朝政、败坏朝纲。看封建帝王在后宫的行为,就可以知道帝王的伦理道德是多么的虚伪和狡诈。通过研究帝王后宫,就会发现那些有“幸”步入后妃行列的女性,很多时候可以涉及她的家族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等背景,因为有时候婚姻也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所以研究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也可以从帝王后妃数量、来源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雍正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13年,但是他的后妃在数量上却一点也不少。这些后妃在雍正帝死后被埋葬在他的身边,即泰陵旁边的泰陵妃园寝内。

泰陵妃园寝位于泰陵东北方向的杨树沟,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二座妃园寝,是清西陵的第一座妃园寝。始建时间等相关信息无记载。但根据惯例,妃园寝往往随着皇帝陵的营建而兴工,或同时,或稍晚一二年。

泰陵妃园寝内葬雍正皇帝的21位妃嫔,其中皇贵妃1人、妃3人、嫔1人、贵人5人、常在7人、格格4人。

这21位女人都各自为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地宫。这些神秘的美女香冢究竟埋没了多少或普通或离奇的故事和经历,现在均不得而知,她们中间甚至有些人的简单身世都没有流传下来,就已经成为大千世界中茫茫渺无的一缕烟尘,留下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寂寞而又孤独的坟头。下面将泰陵妃园寝内的21位妃嫔分别介绍一下。

纯懿皇贵妃,耿氏,管领耿德金之女,满洲镶黄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初三日生,比雍正帝小11岁。早年入侍潜邸,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皇五子弘昼。胤禛登极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封耿氏为裕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册封礼。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晋封为裕妃。胤禛崩后第14天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七日,新即位的乾隆皇帝尊封她为贵妃,因当时正在胤禛的大丧期间,册封礼推迟到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才举行。耿氏在贵妃位上度过了41个春秋,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初一日,乾隆帝以是年十一月为裕贵妃90岁大寿,晋封耿氏为皇贵妃,在她生日的前5天即十月二十八日为耿氏举行了册封皇贵妃典礼,以90岁高龄而被封为皇贵妃,不仅在清朝空前绝后,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二月十七日耿氏终因年事过高而寿终正寝,终年96岁。她比孝圣宪皇后多活10年。其寿数仅比康熙皇帝的定妃小1岁,在已知终年岁数的后妃中,她位居第二。耿氏死后第二天乾隆皇帝亲自到裕皇贵妃金棺前奠酒。十二月二十日,金棺奉移到京北的曹八里屯殡宫暂安。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册谥耿氏为纯懿皇贵妃。四月初九日,纯懿皇贵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四月十六日辰时葬入地宫。纯懿皇贵妃券座位于前排正中,是园寝中的最尊贵的位置,这与她是这座园寝中唯一的皇贵妃有直接的关系。

齐妃,李氏,汉族,知府李文烨之女。她是胤禛早期的妻妾之一,胤禛即位前她已是潜邸侧福晋。在当时,她的地位比孝圣宪皇后和纯懿皇贵妃都高。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七月初六日未时生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初二日子时生皇子弘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八月初七日酉时生皇二子弘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生皇三子弘时。李氏在10年之内为胤禛一连生了三男一女,这无疑表明她是深受胤禛宠爱的。胤禛即位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被诏封为齐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册封礼。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以来,齐妃染病在床。四月初一日病势沉重,即日移到北海五龙亭。弘历奉皇太后亲自到五龙亭看望齐妃。四月初七日齐妃病逝,终年约60岁。齐妃死后,乾隆皇帝亲自到五龙亭殡所齐妃金棺前奠酒行礼。几天后,齐妃金棺奉移到京西的田村殡宫暂安。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齐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入葬日期待考,估计当在乾隆二年十二月份入葬。其券座位于纯懿皇贵妃东侧,前排东数第二位,其地位仅次于纯懿皇贵妃,居于第二位。

谦妃,刘氏,内管领刘满之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雍正七年(1729年)入宫,初称刘答应,雍正八年(1730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弘曕。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当时雍正帝已56岁,晚年得子,自然异常高兴,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雍正帝就晋封刘贵人为嫔,封号为“谦”,册封礼在第二年举行。弘历即位后,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七日诏封谦嫔为谦妃,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举行册封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二十一日谦妃去世,终年54岁。乾隆帝辍朝三日。谦妃金棺于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十六日谦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宝顶在前排,纯懿皇贵妃之右。

宁妃,武氏,知州武国柱之女,早年入侍胤禛潜邸,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约于乾隆二年(1737年)下半年葬于泰陵妃园寝,宝顶位于前排左边第一位。

懋嫔,宋氏,主事金柱之女,早年入侍胤禛潜邸,为格格。她很可能是胤禛最早的妻妾。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十六日丑时她为刚17岁的胤禛生下了第一个子女—皇长女。胤禛登极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诏封为懋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册封礼。懋嫔卒于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西陵泰陵妃园寝。为什么懋嫔死后七年才奉移妃园寝呢?因为懋嫔死那年即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只得长期在殡宫停放,到乾隆二年(1737年)下半年泰陵妃园寝建成,齐妃和懋嫔金棺才得以奉安。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郭贵人,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1729年)晋为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入葬地宫。

李贵人,雍正七年(1729年)封李贵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安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至十五年底之间,彩棺暂安于田村殡宫。

海贵人,雍正三年(1725年)为海常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底晋为海贵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卒,彩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初一日卯时奉移泰陵妃园寝,四月初十日午时海贵人彩棺葬入地宫。

张贵人,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升为张贵人。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二十一日是张贵人的周年致祭礼,以此推之,张贵人当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二十一日。

马常在,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雍正八年一月晋为马常在。马常在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季。彩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马常在的彩棺仍在田村殡宫暂安。此事被乾隆皇帝发觉后,非常生气,惩处了一大批官员后,马常在彩棺才得以奉移泰陵妃园寝,入葬地宫。

李常在,雍正八年(1730年)已进宫,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晋为李常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一月李常在尚健在。

顾常在,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顾常在卒,彩棺暂安田村殡宫。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六日清明节时,仍祭祀停在殡宫的顾常在。

高常在,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雍正八年一月晋升为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至十二年底之间。高常在彩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仍停在殡宫。

常常在,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已入宫,称常常在。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常常在溘逝,彩棺暂安田村殡宫。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常常在彩棺仍停在殡宫。

春常在,在已找到的清宫档案《宫中档簿》(雍正十三年十月)中已有春常在之名,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终有春常在之名。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的《宫中档簿》缺失。但乾隆三十一年的《宫中档簿》中已不见春常在之名。

苏答应,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已进宫,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苏答应有可能是泰陵妃园寝中的苏格格。

那常在、伊格格、两位张格格均未找到相关史料。

据考证,雍正皇帝实有后妃30人。妃园寝葬21人,泰陵葬1后1皇贵妃,泰东陵葬1后,清西陵共葬24人。其余的那6人是:老贵人、吉常在(原称吉官)、英答应(原称兰英)、汪答应、德答应以及云惠。其中老贵人葬于清东陵的苏麻喇姑的园寝内。另外5人葬在何处,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清史稿件记载: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争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位后年号乾隆。

弘晖,长子,端亲王。

弘时,三子,削宗籍。

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福惠,六子,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弘瞻,七子,雍正十一年生,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弘昀,早殇。

弘昐,早殇。

福宜,早殇。

福沛,雍正元年生,即日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更多文章

  • 雍正杀功臣:帮助雍正登基的功臣都是怎么死的?(雍正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正,雍正杀功臣,雍正登基,雍正皇帝,康熙传位给谁,康熙皇帝,康熙的遗诏,康熙遗诏内容

    清雍正皇帝: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的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

  • 邙山之战与兰陵王 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邙山之战,兰陵王,战争

    兰陵王与邙山之战: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

  • 揭秘邙山之战中北周死了多少人?齐周邙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邙山之战,北周,战争

    按照《北齐书 斛律光传》上写“斩捕首虏三千余级,迥、宪仅而获免”而《北齐书 段韶传》里写: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既然是李百药的《北齐书》里写的,那么这三千人的数字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是北齐的史书记录,对于杀了交战对方多少人,只会往多了写,不会往少了写。那么,按照《北齐书》的说法,北周围洛阳时

  • 第二次邙山之战简介 第二次邙山之战的双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邙山之战,古代,战争

    第二次邙山之战简介:时间:公元564年(10月—12月) 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在位皇帝:宇文邕,高湛。主要参战人员:北周:宇文护、宇文宪、尉迟迥、王雄、达奚武、权景宣等。北齐: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娄睿、独孤永业等。一、背景:北周和突厥联合攻打北齐后,由于宇文护的母亲阎姬和宇文邕的姑姑尚在北

  • 邙山之战简介 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邙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邙山之战,古代,战争

    邙山之战简介: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对东魏发动的战役。543年2月,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543年3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後,上表自贬,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此战之後,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和洛州。公元543年,两魏

  •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简介 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兰陵王,北齐兰陵王,北齐,邙山之战

    导读:近日,《兰陵王》电视剧正在卫视热播中,剧中兰陵王高长恭一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北朝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黄沙扑面的苍凉,传说中兰陵王却给人留下柔美帅气的身影。一曲《兰陵王破阵曲》使得兰陵王青史留名,其神秘出身和美貌让人们追寻不止。传奇舞曲背后的邙山之战据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

  • 历史上的康熙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康熙功绩细数(康熙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的康熙,康熙,康熙皇帝

    历史上的康熙: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生卒于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并且收复了台湾和抵制了沙俄侵略。接下来就由小编来揭秘下历史上的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

  • 康熙简介 大清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平(康熙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清朝,清朝皇帝,康熙皇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engzugosinhūwangd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

  • 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都是谁 为什么顺治挑他们(康熙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辅政大臣,康熙皇帝

    辅政四大臣:清朝时期,顺治皇帝要出家,因此,就让年仅8岁的儿子康熙皇帝登上皇位。因为担心康熙无法执政,救任命了4大辅政大臣。那么,是谁都能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吗?作为辅政大臣,有什么好处和危险?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都是谁?作为辅政大臣,它跟皇帝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儿童皇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

  • 乾隆简介 大清王朝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生平(乾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清朝,清朝皇帝,乾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