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十六计》到底是怎样一本书?三十六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到底是怎样一本书?三十六计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3/12/31 14:38:18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三十六计》作者:佚名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生优育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是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未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标签: 三十六计兵法作者

更多文章

  • 三十六计真的没有固定作者吗?三十六计出自哪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十六计,作者,兵法

    提起兵法《三十六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现传作为书籍的《三十六计》最早版本是1941年发现的。日前,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将其成书年代上推千余年,经过相关专家研究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也可以基本确定为南北朝时的名将檀道济。地摊发现古玉简册发现的这些玉简册共计

  • 三国武将的真实武力:《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将军,三国,武将,三国演义

    如同大部分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一样,《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模式,“武将单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两军对垒,武将拍马交锋,战上若干回合,一方落败甚至丧命,于是阵脚动摇,胜利的一方就挥军掩杀。因此,对猛将们的武力大小排名,一直是三国迷们乐此不疲的话题。进入网络时代后,这种争议更加激烈并带上了很强的阵营划分和人身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志,三国演义,古代书籍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

  •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

  • 教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 实践者是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孙权,草船借箭

    南京的紫金山,是一座奇妙的山,孙权、朱元璋死后都葬在了这座山上。“说来也挺奇怪的,葬在这座山上的两个皇帝都长得比较奇怪。”昨天,“孙权与南京——南京建都1800年”学术研讨会在钟山风景区召开,20多位六朝史领域的专家会聚一堂,共同研讨孙权。“现在都讲究拼爹,在三国,袁绍是典型的拼爹型人物,而曹操是拼

  •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故事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导读:草船借剑的成语故事,出自三国时期,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

  •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背后:代表刘备向孙权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

    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

    导读:在《三国志》中一直被司马懿、华歆等辈评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诸葛亮,或许因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不配称为一个胆略过人的雄杰家,甚至因为不懂《左传》中最浅显的道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终遗“谯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祸,而不配称为一个“智虑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是谁舌战群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舌战群儒,主人公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

  •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三国人物,三国,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是谁?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虎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