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历史演变和古今影响

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历史演变和古今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511 更新时间:2023/12/31 14:51:50

由于西安出现了古代兵法研究学者张联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纪20至60年代编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更为丰富、完整的手稿,被专家认为这是《三十六计》版本学上的一个重要新发现,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三十六计”一语,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到宋代惠洪《斋夜话》卷九有:“渊才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近代朱琳《洪门志》上载有“三十六着”名称,除少数几个计名与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略有不同外,其全部相同。学者估计它与近代白莲教、天地会等农民反抗运动有关,故推测《三十六计》的雏形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际。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撰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这个孤本后经无谷(姚炜)先生作了译注,流传较广,现今市面上流行的众多《三十六计》出版物皆源于此。

据莫文骅将军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叔和的这篇文章,引起极大兴趣,通过与报社联系,获悉收藏者叔和将原书赠送给解放军政治学院,他初读之后,感到很有兴趣,便令人印成册,在院内供教职工学习参考,同时也送呈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和元帅、将军们,他们阅后均认为此书确有参考价值。记者问:《燕山夜话》中有篇写“三十六计”的文章?

上世纪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应《北京晚报》约请,开辟《燕山夜话》专栏,撰写系列文章,关于“三十六计”的文章,发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话》的最后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话》被列为大毒草,声讨文章说:《燕山夜话》暂时“下马”了,形势不妙,暂时退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便保存实力,日 后东山再起。”在这场浩劫中,邓拓终于遭迫害而惨死。记者问:《三十六计》公开出版后的影响如?

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自1979年公开出版以来,迄今已发行50余万册。由炳彦改编的《三十六计新编》已印行161万册,十分畅销。同时它不但被绘制成连环画,还被拍成电视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计古今谈”,播放后收视率极高。如今《三十六计》一书,成为中国兵书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并列为兵学经典。记者最后问道:《三十六计》在国外反响如何?

这本小册子不但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汉学家胜雅津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后,于1988年编著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曾经引起轰动。他认为,西方人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国人高度概括了的计谋范围。中国人开辟的智谋学,是一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他这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便深感其味无穷,欲罢不能。日本人称三十六计是“运筹帷幄的诀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经营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上。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认为《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其中关于战略的描述要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要精细得多。

标签: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十六计》到底是怎样一本书?三十六计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兵法,作者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 三十六计真的没有固定作者吗?三十六计出自哪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十六计,作者,兵法

    提起兵法《三十六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现传作为书籍的《三十六计》最早版本是1941年发现的。日前,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将其成书年代上推千余年,经过相关专家研究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也可以基本确定为南北朝时的名将檀道济。地摊发现古玉简册发现的这些玉简册共计

  • 三国武将的真实武力:《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古代将军,三国,武将,三国演义

    如同大部分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一样,《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模式,“武将单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两军对垒,武将拍马交锋,战上若干回合,一方落败甚至丧命,于是阵脚动摇,胜利的一方就挥军掩杀。因此,对猛将们的武力大小排名,一直是三国迷们乐此不疲的话题。进入网络时代后,这种争议更加激烈并带上了很强的阵营划分和人身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两书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志,三国演义,古代书籍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熟知三国历史的人必然会读过这两本书,前者是正史,后者是小说,这是两书最大的区别。《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

  •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

  • 教授: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 实践者是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孙权,草船借箭

    南京的紫金山,是一座奇妙的山,孙权、朱元璋死后都葬在了这座山上。“说来也挺奇怪的,葬在这座山上的两个皇帝都长得比较奇怪。”昨天,“孙权与南京——南京建都1800年”学术研讨会在钟山风景区召开,20多位六朝史领域的专家会聚一堂,共同研讨孙权。“现在都讲究拼爹,在三国,袁绍是典型的拼爹型人物,而曹操是拼

  •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故事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导读:草船借剑的成语故事,出自三国时期,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

  •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背后:代表刘备向孙权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

    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

    导读:在《三国志》中一直被司马懿、华歆等辈评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诸葛亮,或许因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不配称为一个胆略过人的雄杰家,甚至因为不懂《左传》中最浅显的道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终遗“谯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祸,而不配称为一个“智虑

  •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是谁舌战群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舌战群儒,主人公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曹操大兵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