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755 更新时间:2023/12/11 16:08:41

维营合约

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则对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洩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mp David,美国总统的行宫)与会,会议从1978年9月5日—17日,最后谈判成功,以色列与埃及在1979年签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Israel-Egypt Peace Treaty)。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所有军队和殖民者,以交换与埃及的正关系与长久的和平。

许多阿拉伯国家对此非常不满,埃及被从阿拉伯国家联盟里驱逐。事实上直到那时为止,埃及还一直被当成“阿拉伯国家里的领导者”。

第四次中东战争最大的影响便是,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尤其是埃及),从六日战争以来一直承受的战败感得以克服,并让他们能平等的与以色列进行谈判。然而,战争中埃及只在西奈战线获得一小部分土地,以色列却在戈兰高地以及运河西岸获得更多的土地,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这场战争震惊了整个以色列,之前六日战争的大胜让以色列军过度自信,一直以为以色列在中东拥有优势军事实力。而战争初期的挫败造成以色列国内心理上的恐慌。以色列承受了比例极高的人员伤亡,以人口比例而言,以色列在三周内便承受了美国十年越战的伤亡比例。

石油危机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超过15亿美元的军火。到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虽然禁运是对于这场战争的反应,现在则有证据显示萨达特早在8月已秘密前往沙特阿拉伯以组织这次禁运。

政治

以色列群众对以色列政府的抗议活动在战后4个月展开。抗议由Moti Ashkenazi所领导,他是“布达佩斯堡垒”的指挥官—也就是那个唯一死守到最后未被埃及军攻克的巴列夫防线上最北边的堡垒(Rabinovich,499),愤怒的群众非常不满以色列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针对莫·戴扬)。以色列最高法院为此展开了调查,调查为战争爆发前未能及时备战,和战争开头几天内的挫败。

特别委员会在1974年4月2日发布了初步的调查报告,六个人必须为战争前期的挫败负责:

·以色列国防军的参谋长大卫·埃拉扎尔(David Elazar)被提议免职,委员会认定他必须承担“对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和战争情势发展的责任”。

·情报机关首长Eli Zeira和他的副手Aryeh Shalev被提议免职。

·Amam军事情报部的埃及情报工作小组负责人Bandman中校、和南方地区情报首长Gedelia中校,被提议调离情报机关。

·南方战线的指挥官史密尔·葛农(Shmuel Gonen),被提议除役现役(Rabinovich,502)。他被迫在报告发布后的1975年1月30日离开军队。报告中指责他“他无法达成他应履行的职务,并应对我军在战役中的危险处境负责”。

与公众的不满不同的是,这份报告“因为受到压力,报告调查的是主要是执行者的责任,而不是政府高层的责任,然而那已经超出他们能力所及”。然而梅厄总理和莫夏·戴扬显然必须负起责任,公众要求他们辞职(尤其是戴扬)的声浪越来越大(Rabinovich,502)。

最后,在1974年4月11日,梅厄总理辞职了。她的内阁也一起总辞职,包括已经请辞两次而被梅厄挽留的戴扬在内。原本担任埃拉扎尔的顾问的伊扎克·拉宾,在6月继位成了新政府的总理。

标签: 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更多文章

  • 赎罪日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美苏援助了大量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在两个战线的激烈作战与损失,让双方的装备与储备弹药都下降至危险的程度。作为各方的主要支援国家,美国与苏联分别展开大规模的运补行动。苏联军援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

  • 赎罪日战争的转折:以色列抓住战机扭转了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战争转折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后,战术上就发生的极其重大的错误:他们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并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同时使用美国提供的卫星应用于战争,他们观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很快,以色列军队利用这个缝隙打入了苏

  • 赎罪日战争的开端:阿拉伯军队势如破竹攻入以色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

  • 赎罪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埃及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战争的起因赎罪日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1

  • 赎罪日战争的战争评价:中东地区开始了短暂的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以色列,

    赎罪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赶上了以色列,扭转了过去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这一结果的形成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

  •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伤亡和影响:日不落帝国崩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英法,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

  •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结束:联合国停战决议最终达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英法,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

  • 苏伊士运河战争战斗经过:埃及军民协同抵抗侵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英法,

    埃及与以色列交战米特拉山口战斗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埃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

  • 苏伊士运河战争背景:纳赛尔试图收回运河的主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英法,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

  •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埃因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开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伊士运河战争,纳赛尔,英法,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