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情人节的由来 西方情人节的起源及情人节习俗

情人节的由来 西方情人节的起源及情人节习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19 更新时间:2024/1/16 21:57:48

情人节的由来: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婚姻之神。接下来的二月十五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为情人节。

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在这一点上,情人节体现出的,不正是古罗马人设计这个节日的本意吗?

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漂亮的神庙。修士瓦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沦丁的祈祷。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瓦沦丁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沦帝尼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进了宫殿,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劳而返。瓦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另外的版本似乎没有这一个精彩。传说中瓦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沦丁)

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揪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Faunus),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神( Pan ),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Mark Antony)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冠授与凯撒(Julius Caesar)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Palantine)山上的一个洞穴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Romilus andRemus)被一只母狼扶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有史可查的现代意义上的瓦沦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纪早期。法国年轻的奥尔良大公在根科特(Agincourt)战役中被英军俘虏,然后被关在伦敦塔中很多年。他写给妻子很多首情诗,大约60首保存至今。用鲜花做瓦沦丁节的信物在大约两百年后出现。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的一个女儿在瓦沦丁节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会。所有女士从选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里获得一束鲜花。

就这样,延续着古老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习俗,我们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传递爱的信息。鲜花,心形糖果,用花边和摺穗掩盖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份份真挚的爱,更是对敢于反抗暴政的瓦沦丁修士的最好缅怀。

情人节是一个属于朋友的日子,属于家人的日子,属于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在这一点上,情人节体现出的,不正是古罗马人设计这个节日的本意吗?

情人节的习俗

不同时代,过情人节的习俗有所不同。其中从1837-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情人节习俗最为独特:2月14日这一天,一对对情人,将一株生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内。花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与这对情人一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吻合。几天后,如果这春枝上的双蕾怒放,交相辉映,便预示这对情人白首偕老;如果双蕾各分西东,相北吐蕊,这对情、人终将劳燕分飞;如果花开得硕大、灿烂,表示以后子孙满堂,合家欢乐;倘若一花枯萎凋谢,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险。在白金汉郡还曾盛行在情人节之夜祈祷的风习:点燃一支蜡烛,插入两枚细针,从烛底插到烛心,默念自己的爱人的名字,祈祷相爱始终,待蜡烛燃至针尖,据说所爱之人便会及时叩扉而至。还有个情人节的习俗:在情人节前一周内,连续7夜,将左脚上袜子脱下穿到右脚上,反复祝愿:“愿我的心爱人儿能进入今宵梦境。”据说,这时月下老就会抛下一根吉利的大红丝线。还有将袜子脱下绕在颈项祈爱的。

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情人节风俗渐渐淡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贺卡的盛行,情人节又复热火重燃。在有的国家内,情人节已有演变为女性向男人表达情谊的趋势,于是,3月14日又成为“还情节”,即男子向女子馈赠礼物以示“还情”。近20年,情人节在中国已越来越来被重视而成为中国现代性风俗了。

标签: 情人节由来

更多文章

  • 古代元宵节具情人节特征:未婚男女幽会谈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宵节,幽会,情人节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情人节?专家说古人喜欢在这天谈情说爱新浪微博 @玻璃瓶子是假不假:那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出门呢!今天元宵节哎~我厚着脸皮说一下今天是偶的农历生日!第一次知道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者微访(翟兰兰 实习生徐采贝):“元宵节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我才第一次听说呢!”不少网友听到这种说法,议论纷

  • 《史记》:史记的故事 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史记》,史记的故事,古代书籍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史记》中的故事简介 史记中比较有名的故事集锦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史记》,史记简介,古代书籍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

  • 满清赫舍里氏家族的起源:解密赫舍里氏的始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赫舍里氏,满清姓氏,满清

    满清赫舍里氏的渊源: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赫舍里氏,又作纥石烈氏、赫舍哩氏、何舍里氏、贺舍里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当时称纥石列氏。到金国时期,称女真纥石烈部,以部族名称为姓氏。赫舍里氏始祖为女真族纥石列部族人(纥石烈部、

  • 赫舍里氏家族人物介绍 赫舍里氏名人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赫舍里氏,满清,满清姓氏

    赫舍里氏名人列表:赫舍里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唐代的记述很少有见,但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赫舍里氏(纥石烈)的辉煌阶段有两处,一是金代,二是清朝。在这两个朝代,都有大量的赫舍里氏在朝中做文武官人。家族人物:1.希福:赫舍里氏。从其兄硕色率所部来归。以希福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召直文馆。屡奉使蒙古诸部

  • 赫舍里氏家族简介 渊博文治的清廷后起之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赫舍里氏,满清姓氏,满清

    赫舍里氏家族简介:与钮祜禄氏相比,赫舍里氏是一个年轻的家族。他们世居都英额,后又迁徙至哈达。在满清兴起之前,赫舍里氏家族中既没有世家大族的地位,也没有身居要职的成员,实在缺乏引人注目的地方。直到太祖的铁骑踏碎了哈达的城防,赫舍里家族才在族长硕色的带领下投奔了建州,从此,也来开了赫舍里家族这个后起之秀

  • 《离骚》的后世评价 离骚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离骚》,离骚的意义

    《离骚》的后世评价《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

  • 《离骚》中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离骚》,离骚是什么意思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离骚》是《

  • 《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 资治通鉴的文学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价值

    《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纪传体体史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

  •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是?资治通鉴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

    导读:《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