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25 更新时间:2024/1/5 23:51:35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之大资也”(《商君书·弱民》。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美。所以,要想富国强兵,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徕民》)的局面,大力增加人口。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反之,采用人口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商鞅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徕民》)。他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来了,是十分可贵的。此外,他还指出人多地少时,应大力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算地》)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同上)的情况。

为了推行“农战”政策,商鞅还很重视增加农业人口,第一个提出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百人农,一人居者(指非农业人口),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战》)他认为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但他们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垦令》),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农战》)。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除了主张采取“徕民”政策,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外,还主张用赐与官爵、免除徭役、加重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征课、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和不准开设旅店等来扩大农业人口。商鞅把一切非农业人口都看成不事生产的游食之民,是错误的。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有的也是极端的。但远在农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国时期,主张农业人口必须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象他这样不惜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农业人口,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商鞅还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主张人民愚昧无知。他认为人们“务学诗书”(《农战》),有了知识和文化,不但可以在其他诸侯国势力的支持下,“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同上),不再为了名与利去努力从事农战,还会“高言伪议”(同上),扰惑民心,使人民与君王离心离德。“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同上)所以,要想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民“不好学问”(《垦令》)。商鞅这一思想,不论是否有利于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农战政策的推行,都充分暴露了他的剥削阶级的本质,有害于广大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强户口管理,严密控制人口,商鞅还很重视人口统计。他除了主张建立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连坐”法户籍制度外,还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周密的、经常的人口统计。他认为详细了解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即“举(凡)民众口数,生者著(登记),死者削”(《去强》),正确掌握人口总数和男、女、老、少及商人、游食等各类人数,是关系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大事。如果不知道“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指游说的人)之数,利民(指商人和手工业者)之数”,即便“地虽利,民虽众”,也会“国愈弱至削”(同上)。

更多文章

  • 商鞅的历史评价:如何评价商鞅以及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商鞅变法

    商鞅的历史评价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负面评价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

  • 昆阳之战是在哪里爆发的?王莽大军一战而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昆阳之战,战争

    昆阳之战在哪里爆发的?史载,新莽昆阳之战爆发于昆阳北,大量资料证实今市郊留村以东以南属昆阳县,留村以西以北属父城县(城父县改名父城县)。根据这个结论,昆阳之战是不是就爆发在市区南郊?至于水淹新莽大军的洪水可能是沙河水,当时没有白龟山水库,但应当有一大片水泽,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说滍阳是鱼米之乡和水陆码头

  • 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 昆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昆阳之战,战争

    昆阳之战的背景: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十余万用于

  • 昆阳之战简介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昆阳之战,战争

    昆阳之战简介:公元23年(更始元年),绿林军把刘玄拥立为皇帝。刘玄即位后,马上就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率兵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迅速攻下了昆阳、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郾城县西北)。王莽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下诏在全国征召能征善战的勇士和有特异功能的人,结果文武百官们推荐了数百名懂兵法或

  • 愚人节的传说 愚人节是如何由来的西方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愚人节的传说,愚人节

    愚人节的传说: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要到了,在大伙准备欢度新一年的愚人节的同时,小编要在这里为大家来介绍一下愚人节的传说,据说愚人节起源于一个很有名的希腊神话传说。农业女神得墨忒尔,在希腊是个妇孺皆知的神祇。她具有无边的法力,可以使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也可以令田园荒芜,万物凋零。在希腊众神中,她也是最受

  • 愚人节短信 2014年愚人节最新整蛊短信大搜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愚人节,愚人节短信

    愚人节短信: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要到了,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搜罗了一些搞笑的短信,希望大家在过一个愉快的愚人节哦?记得不要被人整的很惨哦。1.今天我为你办了两万块钱的保险,让你度过一个平安的愚人节,够意思吧!保险公司会派人把保单和发票给你送去……哦忘了,这两万保金是由你来掏的。2.我花一毛钱发这条短信给你

  • 愚人节是几月几号?愚人节的整人方法罗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愚人节,整人方法

    愚人节整人方法: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要到了,大伙都想好了什么方法来整人呢?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法子来整一下身边的人的话,那么就由小编来为大家简单推荐几个常见的整人方法。1、调制怪味可乐买一瓶可乐,喝掉一半后,掺入醋、酱油、盐、芥茉等佐料,精心调制一份色泽正常的怪味可乐。遇到熟人就装作正在喝,然后大方

  • 怛罗斯之战交战双方是谁 怛罗斯之战双方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怛罗斯之战,唐代

    怛罗斯之战双方实力对比: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

  • 怛罗斯之战简介 盛世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怛罗斯之战,战争

    怛罗斯之战简介:公元751年,中国的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上称黑衣大食)之间為争夺中亚地区的权益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附近)进行了一场改变歷史发展的战役,史称“怛罗斯之战“。此次战役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亚歷史发展,更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歷史进程。公元750年十二月,唐朝安西四镇节

  • 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为何会成为祭祖扫墓的节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节日

    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