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为何会成为祭祖扫墓的节日

清明节的历史 清明节为何会成为祭祖扫墓的节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14 更新时间:2024/1/27 15:07:05

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踏青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更多文章

  • 清明节的风俗 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

  •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为什么又被称为寒食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明节,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明节,节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 鄱阳湖之战交战双方 朱元璋为什么会以弱胜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鄱阳湖之战,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交战双方: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军号称60万,朱军仅有20万;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

  • 鄱阳湖之战的背景 鄱阳湖之战为什么会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鄱阳湖之战,战争

    鄱阳湖之战为何爆发?鄱阳湖之战为蒙元帝国末期,两支汉人政权间的决战,即朱元璋军与陈友谅军之间在鄱阳湖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胜利决定了朱元璋政权兴起,奠定了朱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的基础。蒙古人建立了元帝国后,移居大都为都城,以便于统治,另在北部设上都,以统治分封于草原的蒙古各部。蒙元王朝虽历时百年,但

  • 鄱阳湖之战简介 决定了朱元璋命运的一场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鄱阳湖之战,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简介:鄱阳湖大战是指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一场著名水战。这场战役,是朱元璋当皇帝、建大明最为关键的一场恶战。此战的地位,在今天我们看来,可以同“三国周郎赤壁”的赤壁之战划等号。赤壁的熊熊战火,彻底搅醒了阿瞒一统

  • 漠北之战的结局 历史上漠北之战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漠北之战结局,漠北之战影响

    漠北之战结局: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

  • 漠北之战的战略 汉武帝刘彻如何布置漠北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漠北之战,汉武帝,刘彻

    漠北之战战略: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匈奴伊稚斜单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图“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不料汉武帝却转攻河西,使匈奴的诱兵之计落空。恼羞成怒的伊稚斜单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发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入犯,杀略千余人,企图借以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

  • 漠北之战发生在何时 漠北之战的战役经过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漠北之战,漠北之战经过

    漠北之战经过:漠北之战发生于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河南、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虽率部远徙漠北,仍不断攻掠汉朝北部边郡,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

  • 漠北之战简介 中国史上十大战役之漠北之战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漠北之战简介,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简介: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机智地运用了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鲅轺咋筇鹏律剁谱,双方主力在大漠以北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奔驰千余里,取得辉煌战果。同年,匈奴浑邪王降汉。但匈奴的掠夺依旧使北方